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隐藏的呐喊: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2024-12-18 10:00:22
作者:覃芳玲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心身医学科
近年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发于青少年早期阶段,但是大多数家长忽视青少年自身感受和心理需求,将其归结为叛逆,长此以往不仅伤害青少年身体,还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关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诱发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干预,帮助青少年消除心理障碍,摆脱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呢?哪些因素会引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呢?在这里带大家详细了解相关知识,更好保护青少年,帮助其健康成长。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个体不以死亡为目的,故意、直接、反复地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一种行为,常见的自伤行为包括割伤、烧伤、烫伤等,这些行为均会严重损害青少年健康,不利于其成长发育。

导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一)自身因素

1.情绪调节系统失灵: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起伏变化快,出现负面情绪无法及时纾解,导致情绪调节系统失灵。因此,受不良情绪影响,他们倾向于采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缓解自身压力,同时加重抑郁、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不良生活经历:青少年在儿童期遭受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同伴欺凌等不良经历,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发育,进而导致其产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3.同伴支持:青少年容易受到从众心理、好奇心理的影响,受到不良同伴语言或肢体暗示,导致青少年模仿自残自伤行为。

(二)家庭因素

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叛逆行为,更需要父母的关爱与支持,但是大多数父母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交流,通过打骂、讽刺挖苦等粗暴方式管教孩子,使青少年丧失自尊心,降低信任感,产生抵触情绪和应激反应,通过自残自伤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三)环境因素

学业压力、考试失利、人际交往受挫、校园霸凌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产生影响,容易引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一)学校层面

1.心理评估、辅导:学校为青少年开展心理测评,综合评估青少年心理状态,准确识别心理问题,采取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缓解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自残自伤心理动机,帮助其合理地宣泄情绪,提升精神动力。

2.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心理班会课、趣味心理辅导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合理控制自身情绪,树立乐观心态,培养自尊自爱等良好品质,减少自我伤害行为。

3.遏止欺凌行为:调查校园内欺凌行为,对于受到欺凌的青少年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对于欺凌他人的青少年,采用警告、劝诫等方式,使其意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后果,遏止校园暴力。

(二)家庭层面

1.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是青少年与学校的纽带,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养育呵护。因此,父母需要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注意言传身教,采用正向积极的养育手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感受,增加情感交流与支持,使孩子体会到家庭温暖,减少青少年反叛行为。

2.情感支持:家长对孩子进行学习监督外,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校园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情况,给予适当帮助和指导,确保孩子得到充分情感支持,如果察觉到孩子遭遇校园欺凌,要采取正当合理措施给予保护,降低不良经历对青少年的心理伤害。

3.自我调节: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跳出原有思维模式,从积极角度看待问题,转变思考问题方式,如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转变思维就是“我还有进步的空间”,使孩子重新获得良好情绪体验。产生自伤念头且无法遏制时,提醒孩子可以拨打心理热线电话,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总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情感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帮助青少年树立乐观心态面对生活,走出自伤的迷雾,养成健全人格,促进健康发展。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