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个体不以死亡为目的,故意、直接、反复地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一种行为,常见的自伤行为包括割伤、烧伤、烫伤等,这些行为均会严重损害青少年健康,不利于其成长发育。
导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一)自身因素
1.情绪调节系统失灵: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起伏变化快,出现负面情绪无法及时纾解,导致情绪调节系统失灵。因此,受不良情绪影响,他们倾向于采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缓解自身压力,同时加重抑郁、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不良生活经历:青少年在儿童期遭受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同伴欺凌等不良经历,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发育,进而导致其产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3.同伴支持:青少年容易受到从众心理、好奇心理的影响,受到不良同伴语言或肢体暗示,导致青少年模仿自残自伤行为。
(二)家庭因素
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叛逆行为,更需要父母的关爱与支持,但是大多数父母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交流,通过打骂、讽刺挖苦等粗暴方式管教孩子,使青少年丧失自尊心,降低信任感,产生抵触情绪和应激反应,通过自残自伤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三)环境因素
学业压力、考试失利、人际交往受挫、校园霸凌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产生影响,容易引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一)学校层面
1.心理评估、辅导:学校为青少年开展心理测评,综合评估青少年心理状态,准确识别心理问题,采取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缓解青少年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自残自伤心理动机,帮助其合理地宣泄情绪,提升精神动力。
2.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心理班会课、趣味心理辅导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合理控制自身情绪,树立乐观心态,培养自尊自爱等良好品质,减少自我伤害行为。
3.遏止欺凌行为:调查校园内欺凌行为,对于受到欺凌的青少年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对于欺凌他人的青少年,采用警告、劝诫等方式,使其意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后果,遏止校园暴力。
(二)家庭层面
1.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是青少年与学校的纽带,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养育呵护。因此,父母需要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注意言传身教,采用正向积极的养育手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感受,增加情感交流与支持,使孩子体会到家庭温暖,减少青少年反叛行为。
2.情感支持:家长对孩子进行学习监督外,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校园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情况,给予适当帮助和指导,确保孩子得到充分情感支持,如果察觉到孩子遭遇校园欺凌,要采取正当合理措施给予保护,降低不良经历对青少年的心理伤害。
3.自我调节: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跳出原有思维模式,从积极角度看待问题,转变思考问题方式,如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转变思维就是“我还有进步的空间”,使孩子重新获得良好情绪体验。产生自伤念头且无法遏制时,提醒孩子可以拨打心理热线电话,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总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情感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帮助青少年树立乐观心态面对生活,走出自伤的迷雾,养成健全人格,促进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