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也被认为是一种脊柱退行性疾病,是主要引起腰痛和腿痛的常见原因。
好发人群:青壮年,多见于男性,且男女之间的发病比例约为10:1。过于肥胖或者过于瘦弱的人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工作姿势不良者,如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或者从事长期伏案工作,长期弯腰用力的人更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孕妇和更年期女性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膨隆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作为一种退行性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一、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1.合理膳食: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平时可以多食用含有增强骨骼强度、肌肉力量的食物,特别要含有钙、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等微量元素,如奶类、豆类、虾米、海带等。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由于生病而减少了一定的活动量,所以饮食的摄入量应该适当减少,特别是急性期卧床的病人消化功能明显降低,胃肠蠕动慢,多吃蔬菜、水果及豆类食品,肉及脂肪较高的食物尽量少吃,以免引起大便干燥,排便用力。
饮食中要避免寒凉、煎炸的食物类,防止消化系统压力过大。多吃蔬菜水果,豆类,高钙食物。如:牛奶等
2.适当运动: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如果并不处于急性期,可以进行一些运动锻炼,最常见的可以进行游泳。游泳是一种锻炼全身肌肉的运动方法,而且利用水的浮力,可以使全身多处的肌肉得到一定的锻炼,而且游泳对局部的损伤也是比较小的。患者也可以进行小飞燕的锻炼,或者是选择五点支撑的锻炼也可以。
另外患者也可以进行以下的运动方法,下蹲的练习法,患者两脚平行站立,上身正直,双手叉腰,然后做下蹲和站起来的交叉动作。也可以进行仰卧举腿的锻炼,患者仰卧位腿伸直,两手自然放在身体的两侧,然后做直腿向上抬举的动作,两腿交替进行
3.控制体重:(BMI=体重kg/身高(m)^2)正常体重指数18.5-23.9,当体重指数≥24时应当控制体重
4.保持正确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
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生活起居需要注意什么?
要想改善腰椎间盘突出,主要还是得纠正我们错误的生活习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是长期工程,要想短期搞定没那么容易,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一举一动可以按照以下提示来进行:
1.怎么睡?睡什么床?休息时应躺在床上,避免躺在沙发上或躺椅上
我们一起来看一哈哪些姿势最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仰卧位:可放松腰部肌肉,减轻腰椎压力,不仅舒适,还有利于预防或治疗腰痛。如果觉得仰卧时腰部悬空,可以在腰部垫薄一点的软枕。
侧卧位:将双髋双膝关节屈曲起来,两腿之间夹软枕,它可以消除腰部的后伸,避免或减轻腰痛。
2.床的选择:卧硬板床≠光板床
关于卧硬板床问题,许多人理解成直接在木板上面或者只铺一层薄褥子才是硬板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事实上,太硬的床板不仅不利于缓解患者症状,还可能加重病情。睡在太过坚硬的床板上,不能维持腰椎生理曲度,不利于缓解患者腰部疲劳,并且腰部肌肉需要承担较大的压力,患者可能发生腰部肌肉劳损,症状加重。推荐的硬板床硬度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席梦思床垫硬的一面,完全的木板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3.如何正确地上下床?
起床时(下床时):先侧身,然后逐渐弯曲膝关节,一侧胳膊和手支撑床,然后逐渐慢慢起身。
睡觉时(上床时):屁股先坐在床上,然后逐渐倾斜身体,轻抬双腿成侧卧位,再慢慢躺正。
4.怎么坐、站、走、拾物?
避免久坐,最好坐腿凳长40-45cm带靠背和扶手的硬座。
坐姿:头正、身直、腿放平
站姿:抬头、挺胸、收腹、抬臀
走路:抬头、挺胸、膝盖伸直、脚跟落地
正确的拾物: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慢慢起身,尽量不弯腰,避免拿太重的东西
三、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
腰背部肌肉是维持腰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有助于维持及增强腰椎的稳定性,从而延缓腰椎劳损退变的进程,可以有效地预防急慢性腰部损伤和腰痛的发生。这对于曾经有过急慢性腰肌损伤、腰肌筋膜炎、腰肌劳损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症,而目前处于缓解期的病人,防止病情的复发尤其重要。腰背肌锻炼的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大家每天都可自我完成。
注意事项:腰背肌锻炼的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每天可练十余次至百余次,分3一5组完成。应当循序渐进,每天可逐渐增加锻炼量。如锻炼后次日感到腰部酸痛、不适、发僵等,应适当地减少锻炼的强度和频率,或停止锻炼,以免加重症状;锻炼时也不要突然用力过猛,以防因锻炼腰肌而扭伤腰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腰4-腰5及腰5-骶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5%。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开始时为钝痛,而后逐渐加重,疼痛多呈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坐骨神经痛多为单侧性疼痛。在某种姿势下,因活动或腹压增加疼痛加重,或突然出现触电般的放射痛,自腰部向下肢放射。或者出现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尾骨疼痛、肢体麻木感如果您出现以上症状请您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