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守护身体 “下水道”,从了解泌尿系统感染开始
2025-04-09 00:00:00
作者:李隽
作者单位:德阳市人民医院 肾内科

人体的泌尿系统如同城市里纵横交错的下水道网络,承担着生成、运输、储存和排泄尿液的重任,是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环节。然而,当这个精密的系统遭遇感染,就如同下水道堵塞一般,会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一、泌尿系统感染是什么?

泌尿系统感染,通常是指病原体在泌尿系统内异常繁殖而引发的炎症反应。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泌尿系统具备一定的自我防御能力,尿液的冲刷作用能带走部分细菌,尿道黏膜分泌的杀菌物质也能抵御病原体入侵。但当这些防御机制被打破,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便有机可乘。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大肠杆菌是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的 “罪魁祸首”,约占感染病例的 80% - 90% 。这些细菌常通过尿道逆行而上,逐步侵犯膀胱、输尿管乃至肾脏,引发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等不同类型的泌尿系统感染。

二、哪些因素会引发泌尿系统感染?

1.个人卫生习惯不佳

不注意外阴清洁、便后擦拭方向错误(从后往前)等不良卫生习惯,容易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尿道附近,增加感染风险。女性尿道短而直,与肛门、阴道距离近,更易因卫生问题受到细菌侵袭,这也是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发病率远高于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憋尿与饮水不足

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为细菌大量繁殖创造条件。而饮水过少,尿液生成减少,无法充分发挥冲刷尿道、带走细菌的作用,同样会增加感染几率。

3.身体抵抗力下降

糖尿病、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身体免疫力降低时,原本处于正常状态的泌尿系统菌群平衡被打破,细菌更容易侵入并引发感染。此外,老年人群因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下降,也是泌尿系统感染的高发人群。

4.尿路结构异常与疾病

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先天性尿路畸形等问题,会造成尿液排出不畅,使细菌容易在尿路中积聚;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也可能将细菌带入泌尿系统,引发感染。

三、泌尿系统感染有哪些症状?

1.膀胱刺激征

尿频、尿急、尿痛是泌尿系统感染最典型的症状。患者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常刚排完尿又有尿意;尿急表现为突然强烈的尿意,难以控制;尿痛则是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出现灼烧感、疼痛感。

2.尿液异常

感染可导致尿液性状改变,出现血尿、脓尿,部分患者尿液还会散发刺鼻的氨臭味。

3.全身症状

上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除了膀胱刺激征外,还常伴有发热、寒战、乏力、腰痛等全身症状。高热可达 38℃甚至更高,腰部疼痛多为一侧或双侧持续性钝痛。

四、泌尿系统感染的危害不容小觑

如果泌尿系统感染未能正规及时治疗,或者炎症蔓延至肾脏、引发急性肾盂肾炎,可导致肾脓肿形成、肾实质损伤;如果病原体进入血液可导致败血症,严重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还可能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逐渐损害肾脏功能,增加肾衰竭的风险。此外,泌尿系统感染还可能给患者带来长期的身体不适与心理负担。

五、如何治疗和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1.治疗方法

一旦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体后,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来说,膀胱炎等下尿路感染治疗疗程为 3 - 7 天,肾盂肾炎等上尿路感染治疗疗程为 10 - 14 天。患者需严格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以免病情反复。

2.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女性经期、孕期更要注意清洁;大便后从前往后擦拭,避免污染尿道;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减少细菌感染机会。

2)避免憋尿,足量饮水:

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不要刻意憋尿;每天保证饮水量在 1500 - 2000 毫升左右,多排尿有助于冲洗尿道,带走细菌。

3)增强身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提高身体抵抗力。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患有糖尿病、尿路结石等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控制病情,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诱发因素。

人体的泌尿系统如同精密的 “下水道” 系统,只有我们充分了解泌尿系统感染相关知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做好预防,及时治疗,才能确保这个 “下水道” 畅通无阻,守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