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以微创的方式诊断并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它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经皮冠脉内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微创的方式,将一根鞘插入血管内,然后注入造影剂,显影后,就能判断出冠状动脉的病变位置和程度,从而对冠心病做出诊断。治疗采用鞘导管,置入鞘内,导丝,支架,球囊进入病灶,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根治冠状动脉病变,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等症状,实现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不需要开胸,而且手术时间短,病人几个小时就可以下床了。研究显示,介入治疗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单独的药物治疗,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得到了彻底地缓解,运动耐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大部分病人在手术后都能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其效果与外科搭桥手术成功相当。从安全性上讲,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几乎达到100%,并发症不超过1%,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非外科手术方式,造福了数百万患者。
什么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做冠心病介入治疗?
①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②严重不稳定型心绞痛。③心绞痛病人经过大量的药物治疗,症状仍然没有得到控制。④在介入治疗和搭桥术后,心绞痛复发,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虽然心绞痛症状不明显,但有明显的心肌缺血表现,且狭窄程度明显。
冠脉介入治疗有哪些方式?
1.经皮冠脉球囊扩张术。引导导管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入路送至要扩张的冠脉口,再沿导引线送入相应尺寸的球囊,并根据病变特点适时加压扩张,解除狭窄。然而,单纯经皮冠状动脉TCA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及再狭窄的发生率更高。急性闭塞常发生于手术后24小时,发生率约为3%—5%,严重时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狭窄通常发生在手术后的6个月之内,约占25%~50%,病人会再一次出现心绞痛的症状,通常需要再一次血管再通。由于上述限制,目前已很少单独应用。
2.冠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是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在X线透视下,利用特制的导管或导丝将支架送入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病灶,通过扩张的原理撑开血管壁,使血流通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又称心脏支架手术。
3.球囊切开术。它是在球囊上纵向安放3—4片微型刀片,当球囊开始扩张时,刀片会把狭窄血管中的增生组织切成3~4块,然后球囊将病灶完全扩张。这种病变多是由于支架内再狭窄病变或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4.冠脉旋磨术。冠脉旋磨术采用橄榄型金刚石颗粒旋磨器,依据“差异切割”和“选择性切割”原理,选择性清除斑块,形成平滑内腔通道,消除或减轻压力对血管壁的损伤。对于钙化程度较高的病灶,先旋磨后置管,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
5.心脏置入起搏器。起搏器置入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段。在病人的胸腔内植入一种电子装置,可控制心跳节奏,提高心功能。此法可应用于某些冠心病病人,尤其是有心律失常者。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
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得以解除,缺血部位心肌供血大大改善,心绞痛发作可明显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可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生活、工作、社交状态。但冠脉介入治疗后并不等于冠心病治愈了,药物以及支架都不能一劳永逸。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植入支架后,必须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加强自我护理,防止再狭窄的发生,以保持冠脉管腔的长久通畅。
①遵从医嘱服药,切勿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②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合理膳食,科学运动。③术后定期复诊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化验指标及心电图、心脏超声。
④9~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了解支架情况。
总之,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病人要积极配合医生,定期复查,才能保证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