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冠心病都需要介入治疗吗?有哪些方式?
2024-09-04 15:21:02
作者:郭鹏霞
作者单位: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给广大冠心病患者带来了福音。那么,冠心病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吗?有哪些方式?本文为您简单科普。

什么是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以微创的方式诊断并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它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经皮冠脉内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微创的方式,将一根鞘插入血管内,然后注入造影剂,显影后,就能判断出冠状动脉的病变位置和程度,从而对冠心病做出诊断。治疗采用鞘导管,置入鞘内,导丝,支架,球囊进入病灶,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根治冠状动脉病变,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等症状,实现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不需要开胸,而且手术时间短,病人几个小时就可以下床了。研究显示,介入治疗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单独的药物治疗,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得到了彻底地缓解,运动耐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大部分病人在手术后都能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其效果与外科搭桥手术成功相当。从安全性上讲,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几乎达到100%,并发症不超过1%,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非外科手术方式,造福了数百万患者。

什么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做冠心病介入治疗?

①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②严重不稳定型心绞痛。③心绞痛病人经过大量的药物治疗,症状仍然没有得到控制。④在介入治疗和搭桥术后,心绞痛复发,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虽然心绞痛症状不明显,但有明显的心肌缺血表现,且狭窄程度明显。

冠脉介入治疗有哪些方式?

1.经皮冠脉球囊扩张术。引导导管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入路送至要扩张的冠脉口,再沿导引线送入相应尺寸的球囊,并根据病变特点适时加压扩张,解除狭窄。然而,单纯经皮冠状动脉TCA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及再狭窄的发生率更高。急性闭塞常发生于手术后24小时,发生率约为3%—5%,严重时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狭窄通常发生在手术后的6个月之内,约占25%~50%,病人会再一次出现心绞痛的症状,通常需要再一次血管再通。由于上述限制,目前已很少单独应用。

2.冠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是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在X线透视下,利用特制的导管或导丝将支架送入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病灶,通过扩张的原理撑开血管壁,使血流通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又称心脏支架手术。

3.球囊切开术。它是在球囊上纵向安放3—4片微型刀片,当球囊开始扩张时,刀片会把狭窄血管中的增生组织切成3~4块,然后球囊将病灶完全扩张。这种病变多是由于支架内再狭窄病变或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4.冠脉旋磨术。冠脉旋磨术采用橄榄型金刚石颗粒旋磨器,依据“差异切割”和“选择性切割”原理,选择性清除斑块,形成平滑内腔通道,消除或减轻压力对血管壁的损伤。对于钙化程度较高的病灶,先旋磨后置管,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

5.心脏置入起搏器。起搏器置入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段。在病人的胸腔内植入一种电子装置,可控制心跳节奏,提高心功能。此法可应用于某些冠心病病人,尤其是有心律失常者。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

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得以解除,缺血部位心肌供血大大改善,心绞痛发作可明显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可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生活、工作、社交状态。但冠脉介入治疗后并不等于冠心病治愈了,药物以及支架都不能一劳永逸。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植入支架后,必须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加强自我护理,防止再狭窄的发生,以保持冠脉管腔的长久通畅。

①遵从医嘱服药,切勿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②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合理膳食,科学运动。③术后定期复诊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化验指标及心电图、心脏超声。

④9~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了解支架情况。

总之,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病人要积极配合医生,定期复查,才能保证疗效。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