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早孕反应知多少:应对妊娠呕吐的小技巧
2025-03-25 16:44:59
作者:朱文娟
作者单位:广西合浦县山口镇中心卫生院

孕吐是很多孕妇孕早期都会出现的症状,虽然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来有效地缓解症状,让孕期更加舒适。

一、早孕孕吐及原因

孕吐是一种早孕反应。女性妊娠之后,大约从第5周开始出现孕吐。

导致孕吐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激素增加。怀孕后女性体内雌孕激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增加,尤其是HCG快速增加,会使孕妇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胃排空时间延长,进而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胀气等反应。第二,精神状态。孕早期,由于自身角色以及身体变化,孕妇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导致中枢神经兴奋,出现恶心、呕吐的等反应。第三,其他原因。如如维生素B6缺乏、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也会导致孕吐。

二、应对妊娠呕吐的小妙招

1.清晨避免空腹:

早孕孕吐常出现在早晨,特别是空腹时。早晨醒来胃部空空,很容易受到刺激。因此早晨孕妇应先吃一些轻食,如饼干、坚果、香蕉等,能够防止空腹刺激胃部,还有助于平稳血糖,降低孕吐的几率。

2.调整饮食:

孕早期,孕妇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选择油腻、辛辣、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降低胃肠道受到的刺激。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如米饭、面条、瘦肉、鱼类等,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饮食要做到少食多餐,可以吃一些酸味食物,如草莓、酸梅汁、橙子等,酸味食物能够缓解孕吐带来的不适,还能够改善食欲。如果孕吐十分明显,还可以吃一些苏打饼干、全麦面包、馒头干等之类比较干的食物,这些食物是碱性食物,能够平衡体内酸碱度,缓解孕吐。

3.远离刺激性气味:

出现孕吐后,孕妇应远离有刺激性气体的环境。注意适度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还可以选择一些清新的气味抑制孕吐,如薄荷、柠檬、橙子等,孕妇用根据自己喜欢的气味来抑制孕吐。

4.保持充足水分:

孕吐会导致孕妇体内水分流失,因此摄入充足的水分也有助于缓解孕吐,同时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但注意不要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如果恶心、呕吐的症状比较严重,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合适的功能性饮料,以补充钠、钾、葡萄糖及其他微量元素。此外,姜有天然的抗呕吐效果,特别是姜茶,每天早晨喝一杯姜茶,不仅能够暖胃,还能够缓解孕吐,但不能太浓,防止胃部受到刺激。

5、改变生活习惯:

孕妇要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睡眠时间要充足,同时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好的休息可以缓解孕妇身体不适,减轻孕吐反应。孕妇平时在吃完饭后还可以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不仅能够促进胃部消化,还可以释放心理压力,有效缓解孕吐。此外,注意饭后半卧位休息,尽量不要平躺,可以用靠枕适当抬高上半身,以缓解恶心反酸的情况。

6.转移注意力:

当孕妇出现孕吐情况时,如果在太过在意,孕吐症状可能会更加严重,因此要学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平时可以和朋友多聊天,多听欢快、优美的音乐,也可以看书、看电视等,有效缓解孕吐带来的不适感。

7.心理调节:

孕吐与孕妇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关系,为此孕妇应注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以减轻孕吐症状。家人也应多关注、关心孕妇,时常开导她们,以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8.穴位按摩:

孕妇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按摩的方式来缓解孕吐,常见的穴位有内关穴,该穴位位于手腕横纹上两寸,两条肌腱之间。用手指轻轻按压内关穴,每次按压1-2分钟,每天数次,能够调节胃肠功能,减轻恶心感。

9.使用药物:

如果孕吐的情况比较严重,可以通过药物进行缓解,如维生素B6片、叶酸片、复合维生素片等,平衡体内激素分泌,从而能达到缓解孕吐的目的。

10.就医咨询:

若孕妇孕吐症状十分严重,影响孕妇的正常生活、身体健康甚至胎儿发育等,就需要及时就医咨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孕妇在就医前应记录孕吐的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以便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情,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早孕孕吐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情况,孕妇不必过度担心,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地心态,运用合适的方法缓解孕吐。日常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增加营养摄入,顺利度过孕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