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如何正确识别与处理常见皮肤肿物?
2024-10-16 15:45:24
作者:王亚鹏  
作者单位:保定市第五医院

皮肤肿物,作为皮肤表面的异常凸起或包块,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从常见的良性肿物如痣、脂肪瘤,到可能危及生命的恶性皮肤癌,正确识别与处理这些皮肤肿物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带您了解如何正确识别常见皮肤肿物,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

皮肤肿物的分类与识别

皮肤肿物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物通常生长缓慢,边界清晰,不会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而恶性肿物则具有侵袭性,可能破坏周围组织并扩散到其他部位。

1.良性皮肤肿物。(1)痣:痣是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物,表现为褐色或黑色斑点,大小形状各异。良性痣通常色素均匀、边界清晰、直径小于6毫米。对于可疑的痣,如体积突然增大、颜色变黑或呈斑驳样、周围出现卫星病灶等,应警惕恶变可能。(2)脂肪瘤:脂肪瘤是由皮下脂肪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触摸柔软、可推动、且无痛。通过CT或超声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认。(3)汗管瘤:一种良性的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错构瘤,好发于女性眼睑周围,表现为皮肤色或淡黄色半球性扁平丘疹,针头至粟粒大小,表面略带蜡样光泽。(4)脂溢性角化:又称“老年疣”、“老年斑”,主要见于40岁以上成人,皮损常多发、深色、境界清楚,表面多粗糙。

2.恶性皮肤肿物。(1)基底细胞癌: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好发于日晒暴露区域如脸部和颈部,生长缓慢但具有破坏性。(2)鳞状细胞癌:与太阳曝晒有关,比基底细胞癌更具侵袭性,并有更高的风险转移到其他部位。(3)黑色素瘤:虽然相对较少见,但最为致命。可由色素痣演变而来,尤其需警惕出现在手和脚等四肢末端等部位的色素痣。

皮肤肿物的识别方法

1.视诊:观察肿物的部位、形状、大小、颜色、是否有血管充盈、发红、溃疡、瘘管、搏动等。

2.触诊:评估肿物的精确位置、形状、硬度、表面光洁度及活动度。注意是否有压痛、波动感,以及周围是否粘连。

3.ABCDE原则:对于可能是黑色素瘤的痣,遵循不对称性(Asymmetry)、边界不规则(Border)、颜色不均匀(Color)、直径大于6毫米(Diameter)和变化(Evolution)的原则进行识别。

皮肤肿物的处理建议

针对不同性质的皮肤肿物,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1.良性皮肤肿物。(1)观察随访:对于大多数良性皮肤肿物,如无明显变化或不适症状,可选择定期观察随访,无需特殊治疗。(2)物理治疗:如冷冻、激光等,适用于某些浅表、小型的良性肿物。(3)手术切除:对于较大或影响美观的良性肿物,如脂肪瘤、较大的色素痣等,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执行。

2.恶性皮肤肿物。(1)早期发现与治疗:恶性皮肤肿物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一旦发现可疑的恶性病变,应立即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2)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以确保将所有异常细胞都彻底去除。(3)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对于一些局部复发或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放射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对于进展较快或已扩散到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预防与日常护理

1.避免长时间暴晒: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下是皮肤肿瘤的重要诱因。应避免在阳光强烈时长时间待在户外,特别是在中午时分。如果必须在户外活动,应采取防晒措施,如穿戴防晒衣物、戴宽边帽、使用SPF值高的防晒霜,并定期补涂。

2.定期检查皮肤:定期进行皮肤自我检查,注意皮肤上的任何变化,如新出现的痣、斑块、溃疡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检查。

3.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避免长时间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结语

皮肤肿物虽然常见,但通过正确识别与及时处理,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提高防病意识,加强自我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通过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我们可以拥有更健康的皮肤和生活。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帮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