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腰突不再痛:针灸与康复训练的结合
2025-05-14 13:57:06
作者:黄高玲
作者单位:灵山县人民医院
腰椎间盘突出症,俗称“腰突”,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针灸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逐渐成为缓解腰突症状、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与康复训练在腰突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二者结合的优势,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一、腰突的症状与成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针灸在腰突治疗中的应用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的功效。在腰突的治疗中,针灸发挥着重要作用。

1.疏通经络气血: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当腰椎间盘突出发生时,病变部位可压迫周围经络,导致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针灸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能够激发经气,促进气血流通,使阻滞的经络重新恢复通畅。例如,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部及下肢后侧,腰椎间盘突出常累及此经,针灸时选取膀胱经上的穴位如肾俞、委中、承山等,可有效疏通膀胱经气血,改善因经络不通而引发的腰痛、腿痛等症状。

2.调和脏腑阴阳:人体的脏腑与经络相互关联,腰椎间盘突出症虽表现在腰部,但与肾脏等脏腑功能失调也有一定关系。针灸通过选取相关脏腑的背俞穴如肾俞、命门等调节脏腑功能,调和阴阳,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增强腰部的抵抗力,减轻疼痛并预防旧病复发。

三、康复训练在腰突治疗中的重要性

康复训练是腰突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脊椎稳定性,减轻疼痛,促进康复。

1.核心肌群训练:强化核心肌群可改善姿势并减轻脊柱压力,有助于缓解因腰椎不稳定导致的疼痛及促进恢复。包括平板支撑、桥式运动等,可增强腰部稳定性。

2.平衡功能训练:如单腿站立、坐位转移等活动,在指导下逐步提高患者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提高下肢肌力与协调性,减少跌倒风险,对预防继发伤害有积极作用。

3.腰椎伸展运动:如小燕飞、猫式伸展等,通过伸展腰部肌肉,促进腰椎间盘复位,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疼痛。

四、针灸与康复训练的完美结合

针灸与康复训练在腰突治疗中各有优势,二者结合则能发挥更大的治疗效果。

1.相辅相成:针灸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迅速缓解疼痛,为康复训练提供良好的基础。而康复训练则通过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脊椎稳定性,巩固针灸的治疗效果,防止病情复发。

2.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针灸与康复训练方案。对于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的患者,可先以针灸治疗为主,待疼痛缓解后,再逐步增加康复训练的内容和强度。

3.综合评估与调整: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针灸与康复训练的方案,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

五、注意事项与禁忌

虽然针灸与康复训练在腰突治疗中效果显著,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这种治疗方法。对于病情严重、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采取手术治疗。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专业医生:针灸治疗需要精准的穴位定位和熟练的针刺手法,因此必须由专业的中医师或针灸师进行操作。

2.注意针刺卫生:在针灸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3.配合康复锻炼:针灸治疗虽然能有效缓解疼痛,但患者还需配合康复锻炼,以巩固治疗效果。

4.避免过度劳累: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免加重不适症状。

5.定期评估与调整: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六、结语

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但通过针灸与康复训练的完美结合,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本文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早日走出腰突的困扰。同时,也呼吁广大患者积极就医、科学治疗,共同维护自己的健康与幸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