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心跳骤停急救新技能:除了CPR,还有ECMO!
2025-04-01 10:24:52
作者: 蒋桂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心跳骤停是一种突发且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传统的心跳骤停急救措施主要包括心肺复苏(CPR),但在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除了CPR,还有一种被称为“救命神器”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为心跳骤停患者的急救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跳骤停的急救措施,重点阐述CPR与ECMO这两种急救技能,以及它们在心跳骤停急救中的应用与价值。

一、心跳骤停的急救背景与重要性

心跳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血液循环中断,全身各器官迅速缺氧。大脑是对缺氧最为敏感的器官,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大脑将在极短时间内耗尽氧储备。因此,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黄金时间非常有限,通常认为是在心脏骤停后的4-6分钟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和除颤,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二、心肺复苏(CPR)的传统急救措施

1.胸外按压

患者心脏骤停后,应立即将其平躺于坚实的平面上。急救者双手重叠,左手掌跟紧贴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腰背部肌肉力量,以适当的速度和深度(通常为100-120次/分,5-6cm)进行胸外按压。胸外按压能够促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为重要脏器提供血氧。

2.开放气道

在进行胸外按压后,应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急救者可以一手置于患者前额,向后推,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手指置于患者下颏下方,向上抬起下颏,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这样可以打开气道,便于后续的人工呼吸。

3.人工呼吸

在开放气道后,应进行人工呼吸。急救者捏住患者的鼻孔,用口部包住患者的唇部,均匀地向患者的口里吹气。每次吹气量约为500-600毫升,持续约1秒钟,使胸廓隆起。人工呼吸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人工循环与呼吸道的气体交换,保证患者身体各个器官血液与氧气的供应。

三、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介绍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先进的生命支持技术,它通过将血液从静脉引出,经过膜肺氧合后再用血泵将血液灌入动脉或静脉,从而有效地改善低氧血症,避免长期高氧吸入所致的氧中毒和机械通气所致的气道损伤。同时,ECMO可以使心脏得到暂时的辅助支持,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全身循环灌注,保证循环稳定,使心肺得到充分的休息,为心功能和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的时间。

四、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的应用

1.CPR效果不佳

当患者心脏骤停且经过一段时间的CPR后仍未恢复自主循环,可以考虑使用ECMO进行支持治疗。ECMO可以为心脏和肺部提供暂时的替代功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2.可逆性病因

对于一些由可逆性病因导致的心跳骤停,如急性心肌梗死、暴发性心肌炎等,ECMO可以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支持,等待原发病因得到治疗。这些疾病往往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传统治疗难以奏效,而ECMO则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提高生存率。

3.严重创伤或中毒

在严重创伤或中毒导致的心跳骤停中,ECMO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为患者提供稳定的血液循环和氧合支持,为后续的手术治疗或解毒治疗赢得时间。

五、CPR与ECMO的协同作用

在心跳骤停的急救过程中,CPR与ECMO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协同作用。CPR作为初步急救手段,迅速启动以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随后,医生迅速评估患者状况,判断是否适合引入ECMO进行高级生命支持。一旦决定使用ECMO,便立即启动治疗,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心肺替代功能。在治疗期间,医生密切监测患者状况,确保ECMO设备正常工作。待患者心肺功能稳定后,再逐步撤除ECMO,进行后续治疗,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六、总结

心跳骤停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及时的急救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传统的CPR是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核心措施,但在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ECMO作为一种先进的生命支持技术,为心跳骤停患者的急救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CPR与ECMO的协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