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浮针技术-膝关节滑膜炎绿色治疗新选择
2025-04-11 00:00:00
作者:贺琨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医院

膝关节滑膜炎是常见关节疾病,症状有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传统治疗包括药物、物理和手术,近年新型“浮针疗法”,以无副作用、见效快、痛苦小,成治疗新选择。本文将介绍其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原理、操作、疗效及注意事项,帮患者了解这一绿色疗法。

膝关节滑膜炎概述:

膝关节滑膜炎是膝关节滑膜受刺激引发炎症,致使滑液分泌异常增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疾病,中医称“膝痹”。 从现代医学来讲,它分为无菌性和感染性炎症两类。无菌性滑膜炎常由膝盖外伤、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引发;感染性滑膜炎多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造成。临床上无菌性滑膜炎更为常见,患者无明显感染迹象,但关节肿痛持续。

膝关节滑膜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

长期过度用膝,像频繁爬山、爬楼梯,会加重关节负担、刺激滑膜;痛风性关节炎引发的滑膜炎与尿酸代谢异常有关;中老年人关节退行性变常见,滑膜更易发炎;某些自身免疫病也会累及膝关节滑膜。

传统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治疗一般口服药配合物理治疗,滑液过多时抽液注射药物,无效就手术。但药物有胃肠道副作用,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浮针疗法无药物副作用、操作简便、安全性高,逐渐受到医患关注,适合药物耐受性差或想避免手术风险的患者,为治疗提供新选择。

浮针疗法简介:一种创新的皮下针刺技术

浮针疗法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符仲华教授,结合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发明。它用一次性针具在非病痛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层)扫散操作来治疗,因独特操作和显著效果,在疼痛与软组织伤病治疗中受关注。

 浮针疗法核心是对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利用,仅作用于浅筋膜层,刺激面积是传统针刺20 - 30倍,可改善微循环、调节神经,缓解疼痛炎症。

 浮针器械由针芯和软套管组成。操作时,医生将二者同刺入皮下后抽出针芯,留软套管扫散并固定留置,既安全又能延长治疗刺激时间。

与传统针灸相比,浮针疗法具有多方面优势:

 痛苦极小:仅进皮瞬间短暂刺痛,后续无酸胀感;且无副作用,纯绿色疗法,不使用任何药物。见效快: 适应症患者常当场见效。适应症广:对各类软组织伤痛和部分内科疾病效果良好。操作简便:每次仅需1-2个进针点,远少于传统针灸。

浮针疗法在膝关节疾病治疗上优势独特。膝关节结构复杂且是人体最大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和筋膜组织丰富,其异常紧张或损伤常引发膝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浮针疗法松解相关肌肉和筋膜,能有效缓解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异常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滑膜炎症和关节积液。

浮针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作用机制

浮针疗法治疗膝关节滑膜炎效果独特,源于特殊作用机制。它不在穴位或痛点操作,而是在病痛周围皮下浅筋膜层扫散,调节生理,缓解炎症与症状。

从中医理论看,浮针作用有两点:一是疏通经络气血。滑膜炎属“痹证”,因邪气入侵致经络闭阻、气血阻滞,浮针大面积疏通经络,刺激范围超过传统针灸,调气血作用更显著;二是调节脾肾功能。脾主肌肉四肢、肾主骨,膝关节病与脾肾功能失调相关,如痛风性滑膜炎由脾失健运、肾排泄障碍,湿浊流注关节发病,浮针松解肌肉群间接调节脾胃,促进水湿代谢,契合“培土制水”理念。

针刺操作技术

进针是浮针治疗的首要环节。现代浮针常用专用进针器,进针时医生让局部皮肤松紧适中,针尖以15 - 30度角迅速刺入皮下,再放平沿浅筋膜层推进,除进皮瞬间刺痛,患者基本无不适。

针刺方向很关键,针尖必须从远到近直对病痛处,方向不对效果就差。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医生会根据病痛点确定从上向下、从外向内或从下向上等进针方向。运针是浮针核心操作。针进入皮下后,医生向前推并稍提,避免针尖进入肌肉层,运针时皮肤会呈线状隆起,患者不应有酸胀麻感,否则深度有问题。运针深度一般25 - 35mm,膝关节问题范围大、病程久时,深度可适当增加。

浮针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安全、简便、有效"的特点。与传统针灸相比,浮针疗法没有断针、弯针、滞针的风险,晕针现象也更少发生。这些优势使其特别适合膝关节滑膜炎患者,尤其是那些对传统针灸有恐惧感或需要尽快恢复日常活动的患者。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