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药物中毒怎么办?
2024-10-25 09:56:29
作者:王小伟 田六九 杨晓帆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药物中毒是一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无论是误服、过量服用还是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面对这种突发状况,正确的急救措施是关键。

 

认识药物中毒

药物中毒是指由于药物过量、误用、滥用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身体损害。药物中毒根据毒性作用的起病情况和严重程度可分为多种类型。急性中毒是指短时间内大量摄入毒性药物,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迅速变化,需立即救治以免危及生命;而慢性中毒则是长期或反复摄入小剂量毒性药物所致,起病隐匿,病程迁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导致漏诊或误诊。

此外,从严重程度来看,药物中毒可分为无症状型(无明确中毒表现)、轻度型(症状轻微且短暂,可自行缓解)、中度型(症状明显且持续,伴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器官功能障碍)以及重度型(导致脏器功能严重受损甚至衰竭,构成生命威胁)。

保持冷静,迅速评估

在发现药物中毒的第一时间,保持冷静非常重要。首先,观察患者的症状,判断中毒的严重程度。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能够交流,可以询问其服用了何种药物、服用了多少以及何时服用的。同时,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紧急情况。如果有,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并拨打急救电话。

立即停止药物摄入

如果中毒是患者自己主动服药造成的,且患者仍有意识,应立即阻止其继续服用任何药物。对于昏迷或无法交流的患者,应迅速清除其身边的药品,以防其无意识中继续摄入。

催吐与洗胃

在药物中毒的急救中,催吐和洗胃是两种常见的初步处理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催吐或洗胃,具体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中毒药物的性质来判断。

1.催吐。催吐适用于中毒发生时间较短(一般在1~2小时内),且患者意识清醒、能够配合的情况。催吐的目的是尽快将胃内尚未被吸收的药物排出体外。方法:可让患者尝试大量饮水后刺激咽喉部引发呕吐,如用手指或筷子轻轻触碰咽喉后壁。也可以使用一些天然的催吐剂,如鲜生姜汁或食盐水。但需注意,对于腐蚀性药物中毒、昏迷或惊厥的患者,催吐是禁忌的,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或导致窒息。

2.洗胃。如果催吐不成功或患者无法配合催吐,且中毒时间较长但药物尚未完全吸收(一般在6小时内),可考虑进行洗胃。洗胃是通过胃管将温盐水、肥皂水等液体注入患者胃内,然后抽出以清除毒物。注意事项:洗胃应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免操作不当导致胃黏膜损伤或穿孔。对于腐蚀性药物中毒的患者,洗胃也是禁忌的,因为这可能加重胃黏膜的腐蚀程度。

及时就医,专业治疗

无论是否进行了催吐或洗胃,都应在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1.生命体征监测。在医院,医生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血液净化。对于严重药物中毒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多余水分,减轻对器官的损害。

3.解毒药物使用。根据中毒药物的不同,医生可能会使用相应的解毒药物来减轻毒性反应。例如,对于苯二氮䓬类药物中毒,可使用氟马西尼作为拮抗剂;对于阿片类药物中毒,可使用纳洛酮来拮抗其呼吸抑制作用。

4.支持性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支持性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保护肝肾功能等。

预防药物中毒

1.正确用药: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用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改变用药方式。

2.药物保管:将药品存放在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

3.避免药物混用: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潜在风险。

4.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药物中毒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药物中毒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在发现或怀疑有人药物中毒时,我们应保持冷静并迅速评估病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中毒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急救措施如催吐或洗胃,并立即就医接受专业治疗。同时,我们还应加强预防意识,减少药物中毒的发生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