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孕期贫血怎么办
2025-03-11 11:07:42
作者: 胡小燕
作者单位:高坪区小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孕期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约为20%-30%,其中缺铁性贫血占90%以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妊娠期血红蛋白浓度<110g/L即可诊断为贫血。这种病理状态不仅影响母体健康,还可能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早期识别、规范管理至关重要。

一、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特点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是导致贫血的重要生理基础。正常孕妇血容量在孕32-34周达到高峰,较非孕期增加40%-50%,其中血浆容量增加约50%,而红细胞容量仅增加20%-30%,形成"生理性稀释性贫血"。若同时存在铁代谢失衡,更易发展为病理性贫血。铁代谢研究显示,孕期总铁需求量约为1000mg,其中胎儿胎盘需铁300mg,红细胞扩容需铁500mg,日常丢失200mg。当膳食铁摄入不足(每日<20mg)或吸收障碍时,即会出现铁缺乏。值得注意的是,孕中期开始胎儿铁储备需求增加,此时若未及时补充铁剂,贫血发生率可显著上升。

二、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缺铁性贫血(IDA),最为常见,占孕期贫血的90%。诊断依据为血清铁蛋白<20μg/L(孕早期)或<30μg/L(孕中晚期),同时伴有转铁蛋白饱和度<15%。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消失具有确诊价值。巨幼细胞性贫血,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约占5%-10%。典型表现为MCV>100fl,血清叶酸<3ng/mL或维生素B12<200pg/mL。需注意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鉴别。其他类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AA)、慢性病性贫血(ACD)等,虽罕见但需高度警惕。

三、规范治疗策略

1. 营养干预方面,铁剂补充是关键,口服铁剂为首选方式,推荐元素铁100-200mg/d。常用制剂包括硫酸亚铁(20%元素铁)、多糖铁复合物(46%元素铁)等。应注意与维生素C同服以促进吸收,避免与牛奶、茶、咖啡同服。营养支持,每日摄入动物肝脏(50g/周)、红肉(100-150g/d)、深绿色蔬菜(200g/d)等富含铁的食物。同时补充维生素B12(每日2.6μg)和叶酸(0.4-1mg/d)。

2. 药物治疗,静脉补铁,适用于口服铁剂不耐受或吸收障碍者。常用蔗糖铁(500-1000mg/次),需严格遵循《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推荐方案。输血治疗,仅用于严重贫血(Hb<60g/L)或急性失血时,需评估输血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 监测与随访,治疗初期每2周复查血常规,待Hb恢复正常后每月监测直至分娩。血清铁蛋白应在治疗3个月后复查,以评估铁储备状态。

四、预防体系构建

孕前筛查,建议孕前检测Hb和血清铁蛋白,对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先纠正贫血再妊娠。孕期保健,孕早期开始常规补铁(元素铁30-60mg/d),高危人群(如多次妊娠、素食者)应增加剂量。建立营养档案,实施个体化营养指导,必要时联合营养科会诊。产后管理产后6周复查血常规,对持续贫血者需进一步排查病因。母乳喂养期间应继续补铁(元素铁30-60mg/d),同时监测婴儿铁营养状况。

五、特殊人群管理与新兴研究进展

对于多胎妊娠、糖尿病合并妊娠等特殊人群,贫血管理需实施个体化策略。研究显示,双胎妊娠铁需求量较单胎增加 30%,建议从孕 12 周开始每日补充元素铁 200mg,并加强血清铁蛋白监测。妊娠糖尿病患者因糖代谢异常可能影响铁吸收,需同时优化血糖控制与铁剂补充方案。值得关注的是,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与铁吸收障碍存在相关性,补充特定益生菌(如鼠李糖乳杆菌 GG)可提高铁生物利用度约 15%,这为营养干预提供了新视角。

结语:

孕期贫血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学、营养学、公共卫生学的协同创新。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基于基因多态性的补铁方案个体化调整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有望实现更精准的防治。医疗机构应建立标准化筛查流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加强健康宣教,共同构建 "预防 - 筛查 - 治疗 - 随访" 的全链条管理体系。通过多维度干预,切实保障母婴健康,为人口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