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MDRO)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也包括泛耐药(XDR)和全耐药(PDR)。通俗讲,就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类的药物产生耐药性。多重耐药菌院感防控工作的责任重大、环节较多,工作中医护人员要有“细心、耐心、恒心”,将防控措施放在第一位,临床科室要加强病房管理,提高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能力。另外,还要细化培训内容,确保各环节的安全,后勤部门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医院的院感防控措施落实。
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
多重耐药菌(MDRO)的潜在威胁因素涵盖了免疫力薄弱的老年人群体,以及那些接受侵入性医疗操作的患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90天内接受了三种或更多种类抗菌药物治疗的人群,以及那些有多次或长期住院历史的个体,他们同样面临较高的风险。此外,既往有MDRO定植或感染历史的人群也应被视为重点防护对象。
若对MDRO的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未能及时到位,将直接导致患者病死率的攀升,同时伴随着住院时间的无谓延长。此外,治疗费用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视的后果,这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情况还会加剧使用抗菌药物时的不良风险,甚至可能使部分患者转变为病原菌的传播源,进一步威胁到公共健康安全。
多重耐药菌的管理要求
1.对临床标本和环境中的MDRO进行日常监测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我们对无感染症状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并主动进行筛查,以便及时发现MDRO的定植情况。同时,我们还应密切关注在短时间内,一定区域内患者分离出的同种同源的MDRO,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染情况,进行及时的暴发监测。这样的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MDRO的流行态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强化关键环节的管理,针对多重耐药菌(MDRO)在医院内的感染,加强专项培训,并全面覆盖诊断、治疗、监测、防控等各个流程。制定并执行MDRO感染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防控举措及专业的操作技术规范,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建立跨学科合作模式,包括医疗、护理、药学、临床检验、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MDRO感染挑战。
多重耐药菌院感防控措施
1.手卫生。需加大对洗手消毒的监管力度,当手部出现肉眼可见的污染物时,应立即使用洗手液配合流动水,进行至少40至60秒的深度清洁,确保手部彻底洁净。若手部无明显污染物,则应选择含有醇类的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擦拭消毒处理。同时,应特别注意在以下五个关键时间点严格遵守手卫生程序:接触患者之前、执行清洁或无菌操作之前、与患者接触之后、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后,以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这些措施对于防止交叉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2.环境清洁。医护人员务必恪守严谨的消毒规范,一旦遭遇患者血液或体液的污染,首要之务便是即刻清除污染源,随后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消毒与清洁工作。针对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MDRO)的患者,其使用的低危医疗器械应实施专用管理制度,并确保及时且彻底地消毒。当患者出院或转至其他部门时,务必执行终末消毒流程。若环境表面检测出MDRO的存在,则需加大清洁与消毒的力度与频次,以保障医疗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3.接触隔离。在隔离房间内,所有诊疗用品必须做到专人专用,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标准的预防措施,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医务人员在进出隔离房间前后,以及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都必须执行严格的手卫生操作,以降低病菌传播的风险。
此外,在特定情况下,如执行可能产生飞沫的操作、在烧伤创面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或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压疮、引流伤口、粪便等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正确使用手套或隔离衣等防护装备,以保护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以上措施的实施,将有效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