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掌握门诊发热护理小常识,遇热不“变色”
2024-07-23 14:57:11
作者:滕永样
作者单位:南宁市武鸣区中医医院
发热,作为人体应对感染、炎症等病理过程的一种常见反应。在门诊工作中,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护理小常识,以确保患者可以安全、快速地度过发热期。那么常见的发热护理小常识有哪些呢?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发热的定义与分级

1.发热的定义

发热指的是机体在各种原因的作用下,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一般情况下,如果成人的腋下体温在37.3℃以上,即可称为发热。发热是身体对感染、炎症等多种原因形成的一种常见反应,主要和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相关。

2.发热的分级

(1)低热:体温在37.3℃-38℃之间,是轻度发热阶段,此时患者主要伴随头晕、体力不支等症状,但一般症状较轻,可以通过物理降温等方式进行缓解。

(2)中热:体温在38.1℃-39℃之间,此时患者可能伴随有出汗增多、寒战等症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3)高热:当患者体温在39.1℃-41℃之间时,则处于高热状态。此时患者会出现头晕恶心、心率加快等症状,病情严重,需要进行紧急的降温处理,并查找发热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4)超高热:体温超过41℃时处于超高热状态。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状态,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意识模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问题,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救治,包括降温、补液、维持内循环稳定等措施。

二、门诊发热护理小常识

1.体温检测

当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首先要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情况。一般每日需要测量4次,对于超过38.5℃的患者,则需要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少到每日1-2次。同时,还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寒战现象,并且尽可能了解清楚患者发热的诱因,例如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或药物因素等。

2.卧床休息

发热时,患者应当尽量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的消耗,有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对于高热患者,应当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或导致体温升高。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体位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因痰液堵塞而引起窒息等情况。

3.饮食与营养支持

在发热期间,患者的消化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尽可能给予患者一些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例如粥类、面条等,以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摄入。

4.物理降温

对于体温不超过38.5℃的低热患者,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

(1)擦浴法:可以使用温水浸湿毛巾,轻轻擦拭患者的腋窝、脖子、额头、肘部以及腹股沟或是胸口等有大血管走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尽量控制在10-20分钟左右,直到体温有所下降。擦浴主要是利用蒸发效应,从而带走患者体表的热量,达到降温目的。

(2)湿敷法:将浸湿冷水的毛巾拧到半干,敷在患者的前额或是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建议每3~5分钟左右更换一次毛巾,直到患者的体温下降到38℃以下。湿敷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患者出现不良症状,则需要立即停止。

(3)多饮水:多饮水不仅可以补充患者在高热时体内丢失的水分,还可以帮助患者调节体温,通过排汗和排尿的方式,促进体内的热量散发。建议患者多饮用温开水,并且少量多次饮水。

5.药物降温

当患者的体温超过38.5℃以上,或是物理降温无效时,则可以采取药物降温的方式。

(1)非处方药物:常见的主要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前者适用于成人和儿童,有一定的解热镇痛作用,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镇痛、抗炎的作用。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解除患者的发热症状。后者也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其退热作用与布洛芬相似,但抗炎作用相对较弱。

(2)处方药物:对于高热患者,尤其是出现了惊厥等严重症状时,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一些更强效的退烧药,例如吲哚美辛、地塞米松注射液等。 

掌握门诊发热的小常识可以帮助患者安全快速地退热,减少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同时,还要加强发热门诊的安全保障工作,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就诊,进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