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科学补充维生素A和D,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024-08-02 14:56:30
作者:肖超
作者单位:中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维生素是属于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在内的人体必需的五大营养素之一,人体需要量很小,必须由食物提供,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是指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如苯、乙醚及氯仿等)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水溶性维生素是指可溶于水的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泛酸、生物素等)和维生素C。

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维生素类营养素缺乏比较多见,其中以维生素A、维生素D不足表现较为突出,成为当今营养素缺乏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维生素的不足引起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不特异,易被忽视,在此呼吁大家高度警惕。

维生素A

1.概述:维生素A是指包括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其中最重要的为β-胡萝卜素)在内的一大类物质。类胡萝卜素可在小肠和肝脏细胞内转变成视黄醇和视黄醛。视黄醇可在靶细胞内被氧化成视黄醛,再进一步被氧化成视黄酸。视黄醇分子存在顺式和反式变化,是其发挥特异功能的关键。维生素A在人体内主要发挥维持暗视觉、调节机体多种组织细胞生长和分化、维护上皮组织细胞健康、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生理功能。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发生率远高于成人,最早的临床表现为暗视觉适应能力下降,进一步发展为夜盲症,严重者可致眼干燥症,甚至失明。最重要的临床诊断体征是比奥斑(俗称毕脱氏斑),角膜两侧和结膜外侧因干燥而出现皱褶,角膜上皮堆积,形成大小不等的形状似泡沫的白斑。还会引起机体出现皮脂腺及汗腺角化、皮肤干燥、毛囊角化过度、毛囊丘疹、毛发脱落、免疫功能低下、呼吸道感染、食欲降低、血红蛋白合成代谢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临床损害。

2.我国儿童维生素A参考摄入量:4~6岁推荐摄入量(RNI),男童为390μgRAE(视黄醇活性当量)/d、女童为380μgRAE/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1000μg/d;7~8岁RNI,男童为430μgRAE/d、女童为390μgRAE/d,UL为1300μg/d;9~11岁RNI,男童为560μgRAE/d、女童为540μgRAE/d,UL为1800μg/d;12~14岁RNI,男童为780μgRAE/d、女童为730μgRAE/d,UL为2400μg/d;15~17岁RNI,男童为810μgRAE/d、女童为670μgRAE/d,UL为2800μg/d。

3.来源:维生素A良好的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植物性食物只能提供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深绿色或红黄橙色的蔬菜和水果中,如青花菜(即西兰花)、菠菜、苜蓿、空心菜、莴笋叶、芹菜叶、胡萝卜、豌豆苗、红心红薯、辣椒、芒果、杏子及柿子等。维生素A的安全摄入量范围较小,大量摄入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维生素A的毒副作用主要取决于视黄醇的摄入量,也与机体的生理及营养状况有关。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安全来源。

维生素D

1.概述:维生素D是指包括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维生素D3(胆钙化醇)在内的一大类物质。维生素D2、维生素D3经前后在肝脏和肾脏细胞内转变成为1,25-(OH)2-D3(或D2),通过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发挥生物学效应。维生素D在人体内主要发挥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维持正常血钙浓度、调节细胞外饱和钙磷浓度并促进骨化作用等生理功能。儿童维生素D缺乏主要导致骨骼、肌肉、牙齿生长发育不良,临床表现经常为骨骼变软、弯曲变形出现“X”或“O”形腿、“鸡胸”、“肋骨串珠”、骨盆变窄、脊柱弯曲,腹肌无力腹部膨出,牙齿异常容易发生龋齿。还会引起钙吸收不足所致肌肉痉挛、小腿抽筋、惊厥等手足痉挛症。

2.我国儿童维生素D参考摄入量:4~6岁RNI为10μg/d,UL为30μg/d;7~11岁RNI为10μg/d,UL为45μg/d;12~17岁RNI为10μg/d,UL为50μg/d。

3.来源:维生素D的最好来源是经常晒太阳;其主要存在于海水鱼(如沙丁鱼)、肝脏、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人奶和牛奶是维生素D较差的来源,蔬菜、谷类及其制品和水果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或几乎没有维生素D的活性。过量摄入维生素D 可引起中毒,严重中毒可导致死亡。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