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角度看高血压,调理有妙招
2025-01-21 17:33:49
作者:肖健
作者单位:百色市中医医院
高血压是现代生活中的常见慢性病,威胁人们健康。现代医学有完善治疗体系,中医则提供独特调理方法。中医视高血压为“眩晕”、“头痛”,是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的表现。调理高血压,中医注重恢复人体内在平衡,不仅关注血压降低,更强调整体调理,恢复脏腑功能,实现阴阳平衡。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阳上亢是高血压最常见的证型之一,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状。痰湿中阻型则多见于体型肥胖、饮食不节的患者,表现为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欲不振等。肾精不足型则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繁等。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力求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中医调理高血压的原则

中医调理高血压,遵循“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原则。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高血压的发生往往是阴阳失衡的结果。通过调理阴阳,可以恢复体内的动态平衡。气血不和也是高血压的重要成因,中医通过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方法,使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同时,调整脏腑功能,特别是肝、脾、肾三脏的调理,对于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三、中医调理高血压的具体妙招

1. 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中医降压的重要手段。夏枯草、钩藤、决明子等中草药具有清热平肝、降压明目的功效。然而,中药的使用需根据个人体质与病情由专业医师开具,不可盲目自行服用。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对于痰湿中阻型,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对于肾精不足型,可选用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中药调理需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2.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太冲、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是常用的降压穴位。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的要穴;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是清热泻火、降压止痛的良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要穴。针灸治疗高血压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根据病情选择穴位和刺激方法。

3. 拔罐与刮痧

拔罐与刮痧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法,对于高血压的辅助调理有一定作用。拔罐通过负压吸引,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刮痧则通过刮拭皮肤,使局部充血,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然而,拔罐与刮痧也需遵循专业指导,避免不当操作造成皮肤损伤或加重病情。

4. 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是中医调理高血压的重要一环。芹菜、海带、山楂等食物能降压,其中芹菜富含纤维和维生素,海带含碘钾元素,山楂可活血化瘀。同时,饮食清淡,减少盐分与油脂摄入,也是控制血压的关键。通过合理食疗,可有效辅助降低血压,维护身体健康。

5. 情志调节

情志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会导致激素失衡,影响血压。中医重视情志调节,通过冥想、太极拳、书法等活动舒缓压力、平复情绪,达到降压目的。这些活动不仅能调节情志,还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6. 生活起居

合理生活起居对控制血压至关重要。充足睡眠是降压关键,睡眠不足会升高血压,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高血压患者应保证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睡眠习惯。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保护血压稳定。

四、中医调理高血压的注意事项

在采用中医方法调理高血压时,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波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其次,中医调理需持之以恒,非一朝一夕之功。患者应保持耐心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中医调理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共同控制血压。对于严重的高血压患者或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检查并接受专业治疗。

五、结语

中医以独特理论调理高血压,通过中药、针灸、拔罐刮痧、食疗、情志调节等多方综合,旨在恢复人体平衡,控制血压,防并发症。但调理需持之以恒,患者需积极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效果更佳,患者应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疗法,共同维护健康血压。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