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如何控制自我的情绪“开关”
2024-10-30 17:18:38
作者:王邦书
作者单位:江安县康复医院 精神科
在我们的生活中,情绪就像天气,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阴云密布。然而,当情绪的波动过于剧烈或难以控制时,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在精神健康领域,学会控制情绪“开关”至关重要。

一、情绪与精神健康的关系

情绪是我们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它与大脑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从精神科的角度来看,情绪的失衡可能是多种精神问题的开端。例如,长期的抑郁情绪可能发展成抑郁症,过度的焦虑情绪可能导致焦虑症等。这些情绪问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感受,还会对我们的生理机能产生作用。研究表明,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的人,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抑制,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了解情绪“开关”的触发因素 (一)内部因素

1. 生理变化

身体的激素水平变化对情绪有着显著影响。例如,女性在经期、孕期或更年期,由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波动,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此外,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情绪的改变,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能引发焦虑、烦躁等情绪,而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乏力等。

2. 认知模式

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方式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内在因素。那些具有负面认知模式的人,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这种负面的自我评价和归因方式就像是一个敏感的情绪“开关”,一旦遇到类似情况就会触发负面情绪。

(二)外部因素

1. 生活压力

现代社会中,生活压力无处不在。工作中的竞争、经济压力、家庭矛盾等都可能成为情绪爆发的导火索。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职场人士出现职业倦怠,情绪变得易怒、焦虑。家庭中的争吵、关系紧张也会使家庭成员的情绪处于紧绷状态。

2. 社交环境

人际关系对情绪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社交场合中受到的排斥、批评或欺凌等负面经历,容易引发自卑、愤怒、悲伤等情绪。相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社交支持则有助于情绪的稳定和积极情绪的产生。

三、控制情绪“开关”的方法

1. 情绪觉察

这是控制情绪的第一步。我们需要学会关注自己情绪的变化,当情绪开始出现波动时,能够及时察觉。可以通过日常的自我反思来提高情绪觉察能力,比如每天花一些时间回顾当天的情绪状态,分析是什么事情触发了某种情绪。此外,身体的反应也可以作为情绪觉察的线索。

2. 改变认知

调整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是控制情绪的关键。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尝试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例如,把失败看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三、情绪调节技巧

1. 深呼吸

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当情绪激动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缓缓地呼气,重复几次。深呼吸可以激活身体的放松反应,缓解紧张情绪,使我们能够更加冷静地应对当前的情况。

2. 放松训练

包括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渐进性肌肉松弛是通过依次紧绷和放松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来消除肌肉紧张,从而减轻情绪上的紧张感。冥想则是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进入一种平静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四、健康的生活方式

1. 规律作息

充足的睡眠对情绪的稳定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平衡,使我们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更好地应对情绪的挑战。

2. 适度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被称为“快乐激素”,能够改善我们的情绪状态。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或者进行一些适合自己的力量训练,都有助于情绪的调节。

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当我们遇到情绪问题时,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情绪压力。同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拓展社交圈子,也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人际关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情绪的抵抗力。

控制自我的情绪“开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通过了解情绪的触发因素,运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维护精神健康,让情绪成为我们生活的助力,而不是阻碍。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