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蛇出没季,药早知道
2024-09-04 15:07:00
作者: 韦微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我国蛇类300余种,其中毒蛇100余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发生25~28万例毒蛇咬伤,蛇咬伤多发生在每年的4~10月,7~9月是蛇咬伤高峰,各省区毒蛇谱有较大差异,不同地区蛇咬伤救治水平参差不齐,仍有一定的致死致残率。热带、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因而提高在户外避免蛇类咬伤及蛇咬伤后的正确处置的科教宣传应当得到普及。

蛇的分类

1.无毒蛇:我国无毒蛇近200种,常见无毒蛇包括乌梢蛇、三锦蛇、草花蛇、渔游蛇、中国小头蛇、环纹华游蛇和蟒蛇等。

2.毒蛇:毒蛇种类繁多,临床上根据蛇毒对人体的毒性效应分为:(1)神经毒素类:金环蛇、银环蛇等。(2)血液毒素类:竹叶青、烙铁头、蝰蛇、红脖颈槽蛇、虎斑颈槽蛇等。(3)细胞毒素类:中华眼镜蛇等。(4)混合毒素类:眼镜王蛇、蝮蛇、尖吻蝮(五步蛇)、圆斑蝰蛇、海蛇等。

蛇咬伤后的处置

1.院外:(1)脱离:立即远离发生咬伤区域。(2)认蛇:尽量记住蛇的基本特征,如蛇的形态、头型、体纹和颜色等,或拍摄蛇的照片。(3)镇定:蛇咬伤后的紧张和恐慌等会加速血液循环,加速毒液的吸收,所以被咬伤后尽量保持冷静,平复情绪。(4)呼救:尽快去医院是被蛇咬伤后最有效的急救措施,应及时呼叫“120”或当地指定的急救电话,尽快就医。(5)解压:摘下受伤肢体的饰物,如戒指、手镯、手表、脚链等,伤口可用清水简单冲洗。(6)制动:活动有促进毒素吸收的风险,被咬伤后应尽量全身性制动,尤其是受伤肢体,可用夹板或就地取材固定伤肢以保持制动,伤者保持坐位或斜靠位,受伤部位或肢体处于相对低位(保持心脏水平以下),以利于减少回心血量,减缓毒素吸收和扩散。(7)止痛:局部疼痛是蛇伤主要症状,大多无需止痛。(8)复苏:保持气道通畅,如发生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心肺复苏。(9)处置禁忌:裸手抓蛇、企图用嘴吸毒、饮酒止痛、用灼烧法处理伤口、用刀割伤伤口、用止血带结扎、等出现症状后才就医等。

2.院内:生命支持是毒蛇咬伤救治的优先措施。抗蛇毒血清的使用是毒蛇咬伤的基础治疗药物,也是唯一安全有效的药物。

识药

抗蛇毒血清是免疫对抗一种或多种蛇毒的动物(马或绵羊)血浆中提取出的免疫球球白。是治疗蛇伤中毒唯一切实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我们现有的抗蛇毒血清有一下几类:

1.抗眼镜蛇毒血清。用量:2000u约可中和一条相应蛇的排毒量, 可视病情酌情增减。适应症:用于眼镜蛇咬伤者的治疗。使用方法:静脉注射,肌内或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效果最佳。

2.抗银环蛇毒血清。用量:10000u约可中和一条相应蛇的排毒量,可视病情酌情增。适应症:用于银环蛇咬伤者的治疗。使用方法:静脉注射,也可肌内或皮下注射。

3.抗蝮蛇毒血清。用量:6000u约可中和一条相应蛇的排毒量,可视病情酌情增减。适应症:用于蛇咬伤者的治疗,对竹叶青和烙铁头蛇咬伤有效。使用方法:静脉注射,也可肌内或皮下注射。

4.抗五步蛇毒血清。用量:8000u约可中和一条相应蛇的排毒量, 可视病情酌情增减。适应症:用于五步蛇咬伤者的治疗。使用方法:静脉注射,也可肌内或皮下注射。

抗蛇毒血清的使用主要遵守三大原则

1.早期用药,毒蛇咬伤后,越早使用抗蛇毒血清疗效越好,恢复越快,预后越佳。

2.同种专一,同类抗蛇毒血清的使用,可增加对毒素的覆盖面和覆盖强度。

3.异种联合,对无特异性抗蛇毒血清的毒蛇咬伤,应联合使用同类或相似毒性的抗蛇毒血清。如:竹叶青蛇咬伤可使用抗五步蛇毒血清,必要时加用抗蝮蛇毒血清;蛙蛇、烙铁头蛇咬伤可使用抗五步蛇毒血清及抗蝮蛇毒血清;眼镜王蛇咬伤使用抗银环蛇毒血清,必要时加用抗眼镜蛇毒血清;海蛇咬伤可使用抗眼镜蛇毒血清,必要时加用抗银环蛇毒血清。

特别注意

1.抗蛇毒血清对蛇伤中毒者无绝对禁忌,儿童被咬伤后使用剂量与成人一致,不应减量。

2.孕妇被咬伤后,抗蛇毒血清仍是母体生存的唯一有效药物。

3.对蛇咬伤者,应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lu。

4.门诊病人注射抗蛇毒血清后,需观察至少30分钟方可离开。

5.抗蛇毒血清注射前必须做过敏试验,阴性者才可全量注射。于2~8℃避光保存。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