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日咳的真相
(一)病因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若含有百日咳杆菌,周围孩子吸入就可能被感染。百日咳杆菌附着于呼吸道纤毛后释放毒素,刺激呼吸道黏膜,从而引发咳嗽。
(二)发病机制
百日咳杆菌侵入人体后,在呼吸道黏膜大量繁殖,干扰呼吸道正常生理功能,抑制纤毛运动,使分泌物无法有效排出。同时,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呼吸道黏膜炎症反应,黏膜充血、水肿,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引发咳嗽反射,且随着病情发展,咳嗽会逐渐加重且变得特殊。
(三)临床表现
百日咳病程分为三个阶段:
1.卡他期
此阶段通常持续1-2周,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包括低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等。这时咳嗽较轻,多为单声咳嗽,家长易将其误认为普通小感冒,但孩子此时可能已感染百日咳杆菌。
2.痉咳期
这是百日咳最典型的阶段,可持续2-6周甚至更久。咳嗽呈阵发性、痉挛性,发作时连续短促咳嗽十几声甚至几十声,随后是一次深长吸气,吸气时因声带紧张,空气通过狭窄声门会发出特殊、高调的鸡鸣样吸气吼声。患儿痉咳发作时面红耳赤、涕泪俱下、舌向外伸、表情痛苦,严重者还伴有呕吐、大小便失禁等现象。剧烈咳嗽可导致眼结膜出血、鼻出血、面部和眼睑水肿等。不同患儿痉咳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差异较大,严重患儿一天可发作数十次。
3.恢复期
痉咳逐渐减轻,鸡鸣样吼声消失,咳嗽频率和程度慢慢减少,一般持续2-3周。但在此期间若孩子受到其他感染或刺激,咳嗽可能再次加重,病程也会延长。
二、百日咳的危害
(一)对患儿身体的影响
1.营养问题
痉咳频繁发作,患儿进食时易因咳嗽呕吐,导致食物摄入不足。长期如此,易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影响生长发育,频繁呕吐还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损害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2.呼吸系统损伤
剧烈咳嗽会损伤呼吸道黏膜,使呼吸道更易受其他病原体侵袭,增加肺炎等并发症风险,长期咳嗽甚至可能导致肺泡破裂,引发气胸等严重情况。
3.神经系统影响
长时间咳嗽发作会使患儿大脑处于缺氧状态,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严重时可出现惊厥、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百日咳患儿需要家长长时间陪伴照顾,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若幼儿园、学校等集体环境中有百日咳患儿,容易引发疾病传播,影响更多孩子健康,给社会带来公共卫生问题。
三、百日咳的应对方法
(一)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
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式。我国的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是计划免疫疫苗,孩子在3、4、5月龄和18月龄分别接种,可大幅降低百日咳发病率。另外,青少年和成年人也可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因为他们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保护他们有助于减少百日咳在人群中的传播。
2.隔离传染源
若周围有百日咳患儿,应尽量避免密切接触。患儿在卡他期和痉咳期都有传染性,需隔离至发病后40天或痉咳后30天。在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若发现疑似百日咳患儿,应让其回家隔离,并对教室等公共场所通风消毒。
3.日常防护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百日咳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要勤洗手,无论是在饭前便后,还是在外出回家后,都应该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仔细清洗双手,确保手部清洁。当咳嗽或打喷嚏时,务必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飞沫传播,减少病原体向周围扩散。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也是关键。经常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将含有病原体的污浊空气排出,以此降低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建议每天至少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和家庭环境,更要做好通风工作。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对于百日咳患儿,要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清新,温度和湿度适宜。尽量避免刺激患儿,减少痉咳发作诱因。痉咳发作时,可将患儿抱起呈半卧位,轻拍背部缓解咳嗽。同时,要保证患儿充足休息和营养,若患儿因呕吐进食困难,可少量多次喂养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2.药物治疗
早期使用抗生素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传染性。常用的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一般需使用7-10天,具体用药剂量和疗程需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和病情严重程度由医生决定。
针对痉咳症状,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缓解咳嗽、降低痰液黏稠度。伴有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可使用镇静剂等对症处理。若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可能需要吸氧、吸痰等治疗,必要时需住院。
总之,小儿百日咳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了解其发病原因、机制、临床表现和危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该疾病。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正确的治疗方法,可减轻百日咳对孩子的伤害,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孩子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疑似百日咳症状,及时采取措施,共同战胜这一“漫长咳嗽”病魔。同时,社会也应加强对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宣传和防控,为孩子创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