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如何预防重症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
2025-01-24 14:39:07
作者:张佳佳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重症患者由于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显著增加。而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将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重症患者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尤为重要。

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流缓慢(包括卧床和麻醉)、静脉管壁损伤(各种介入手术及创伤等)和血液高凝状态(如各种血液疾病或高血凝体质等)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重症患者本身或其所患的基础疾病通常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加之由于治疗需要而采用的特殊体位、气管插管及操作(如血管穿刺置管、血液透析等)又会使肢体活动受限,从而造成血流缓慢,这些都使得重症患者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

2、落实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进行预防措施落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预防措施:包括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足底动静脉泵(VFP)、穿着医用弹力袜(ECS)等装置的应用。通过机械性作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2)药物预防措施:包括小剂量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使用。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或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凝作用,可有效降低血液高凝状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在抗凝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及副作用的监测。

(3)行为干预:指导患者在无禁忌的前提下尽早活动下肢;定期检查下肢血管超声;戒烟限酒;控制血糖血脂等。这些行为干预措施可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滞状况,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4)护理干预:加强护理工作是预防重症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应积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尤其是双下肢有无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的出现;定期检查下肢血管超声;做好基础护理工作,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对于出现异常症状的患者要积极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5)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是预防重症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控制感染灶及其诱发的炎症反应,降低感染引发血液高凝状态的风险,从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3、管理策略

(1)风险评估举措。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管理中,风险评估是首要环节。入院时,需综合考量患者年龄,高龄往往伴随更高风险;基础疾病,像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会增加发病几率;手术史,术后血液高凝状态不容忽视;还有正在进行的治疗措施,如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等。通过全面评估确定初始风险等级。住院期间,病情与治疗方案不断变化,进行手术、增减药物等都可能改变风险状况,因此要动态评估,确保预防和治疗方案与时俱进,精准适配患者当下状态。

(2)监测与早期诊断手段。医护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监测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临床症状监测方面,要时刻留意患者下肢状况,若出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异常升高以及浅静脉扩张等,可能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关注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肺血栓栓塞症表现。辅助检查上,定期安排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这能清晰呈现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对于疑似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气分析、D-二聚体检测、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不可或缺,以便尽早确诊,为及时治疗抢占先机,提高患者康复希望。

(3)综合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是应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键策略。抗凝治疗在确诊且无禁忌证时需迅速开展,药物选择与剂量依患者个体差异而定,治疗全程紧密监测凝血指标,预防出血并发症,且疗程较长,首次发病常需3-6个月甚至更久。溶栓治疗则针对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或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在严格把控适应证与禁忌证前提下施行,虽可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但出血风险高,必须严密监护。介入与手术治疗仅在抗凝、溶栓无效或存在禁忌时考虑,如经皮导管介入溶栓、血栓抽吸或外科手术取栓,因其创伤大、并发症多,所以需谨慎抉择,权衡利弊。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