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跌倒不仅仅是一种“意外”,更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有95%的髋部骨折由跌倒引起,每年约1.72亿人因跌至残,68.4万人因跌倒致死,跌倒已成为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们的社会观念中,看到老人跌倒,就应该立即把老人扶起来,“扶老人”似乎是一种天经地义的道德行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老年人跌倒,盲目地去扶可能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扶反而是对老人真正的关爱。面对跌倒的老年人,“扶”、“不扶”、“如何扶”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
这种情况可以扶起
1.意识清醒且无伤痛表述。如果老人跌倒后意识清楚,并且经过询问和观察身体没有疼痛的部位,尤其是没有头部、颈部、腰部、髋部、四肢关节等关键部位的疼痛,这种情况下可以小心扶起。
2.有轻微擦伤等浅表损伤。老人只是有一些浅表、细小的擦伤,没有其他严重损伤迹象,在对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如清洁、包扎)后可以扶起。
这种情况不扶才正确
1.健康状况不明时——不扶。老年人跌倒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比如突发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严重的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等。老年人脆弱的身体机能,导致跌倒后的损伤程度不易判断,如果在不了解老人具体受伤情况时贸然扶起,可能会对老人造成二次伤害。例如,如果老人发生了脊柱骨折,不正确的搬动可能会损伤脊髓,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造成瘫痪。
2.意识不清时——不扶。如果老人跌倒后出现意识丧失、昏迷等情况,不要轻易扶起。因为可能是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状况,随意搬动可能会加重病情,比如加重脑部出血等情况。
3.疑似骨折时——不扶。当老人跌倒后,自述某个部位(如髋部、手腕、脊柱等)剧痛,很有可能是骨折。这种情况下贸然扶起,可能会导致骨折端移位,进一步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肌肉等组织。例如,髋部骨折后没有固定就随意搬动可能会导致骨折断端移位。加重周围软组织如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引起疼痛和肿胀加剧。如果损伤到血管,可能会导致大量出血等情况。还可能会使原本不太复杂的骨折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增加治疗的难度,延长康复时间。
正确的处理方法
1.现场评估。发现老人跌倒后,首先不要急于扶起。首先,要保持冷静,安抚老人情绪,让其不要惊慌和随意活动,避免可能出现的二次伤害。接着,在确保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迅速检查老人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等是否正常,询问老人身体的感受,特别是是否有头痛、胸痛、腹痛、肢体疼痛等症状。如果老人有明显外伤出血,应在伤口周围用干净纱布或毛巾按压止血。
2.呼叫专业人员。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详细告知急救人员老人的大致情况和所在位置。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可以询问周围是否有老人的家属或熟悉老人健康状况的人。如果有,可以让其协助处理或提供相关信息。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尽量让周围人散开,保证空气流通,并且持续观察老人状态,和老人保持交流,以便及时发现其意识是否出现变化等情况。
3.提供必要的现场帮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在地上为老人放置一些柔软的物品(如衣服、包等),让老人躺得更舒服一些。如果天气寒冷,要注意给老人保暖,但不要随意搬动其身体。如果老人意识清醒且没有明显的骨折迹象,可以在急救人员的指导下,尝试协助老人慢慢坐起或等待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社会支持与保障
1.普及急救知识。社会应加强对急救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让更多的人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例如,社区可以定期组织急救知识讲座和实践操作培训,使居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科学地应对。
2.完善法律保障。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好心人在实施救助时的合法权益。对于恶意讹诈者,要有明确的惩处措施,减少扶老人者的后顾之忧。
对于老年人跌倒这种情况,我们要有理性的判断。“不扶”并不代表冷漠,而是在特殊情况下一种更谨慎、科学的处理方式。只有我们都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才能在保障老人健康的同时,也让社会的善良不被辜负,让关爱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