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是常见的疾病,很多人都不会陌生,甚至不当一回事。一旦大量的出血,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胃出血可以导致10%的死亡率,即10个胃出血患者中就有一人死亡。所以,到底什么是胃出血呢?早期有什么症状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胃出血是怎么回事吧!
一、胃出血有哪些原因?
胃溃疡是引起胃部出血的一个原因。胃出血、胃穿孔等症状主要是因为胃黏膜的组织结构比较薄弱,容易暴露出血管,导致胃出血和胃穿孔。患有严重肝病、肝癌晚期、肝硬化晚期等肝脏疾病的患者,除了肝脾肿胀外,还会出现胃底静脉的曲张、门脉压力增高,在吃了难消化的食物之后,可能会引起静脉血管断裂,出现出血。
另外,如果患者长时间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类退热镇痛药物,药物在胃部积累,就会对胃黏膜造成破坏,导致胃出血。除此之外,还有氯吡格雷,这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类似,氯吡格雷主要用于预防血栓,但是很可能会影响受损黏膜的修复,增加胃出血的风险以及影响。最后,则是糖皮质激素,这一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但是长期使用将会导致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受到抑制,增加胃出血的风险。
除了药物之外,在日常生活当中,患者精神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大、精神压力大、暴饮暴食、长期无节制饮食等都有可能使胃黏膜血管膨胀,引发原本的胃黏膜上出现了溃疡,引发了静脉出血,最后就是静脉破裂,出现胃出血。这种胃出血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并且一些患者无法意识到这一问题属于情绪引发的胃出血。
二、胃出血有什么早期症状?
(一)吐血、便血、黑便。如果出现了胃出血,就会有吐血和黑便的表现。如果胃里有少量的血液流出,那么就会在小肠内发生多种生化反应,最后就会出现在大便中。大量出血之后,患者的粪便变成黑色,通常是黏性。这是因为大量的失血,在胃肠道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肠道细菌分解为硫化铁,与残留的食物混在一起,形成黑色大便。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一旦胃部出血超过400ml,就会出现严重的贫血症状,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如果患者站起来,可能会出现口渴、发冷、晕厥等症状。当胃部出血超过人体总血量的30%到50%,就会进入休克状态,此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脸色苍白、意识不清、血压下降。
(三)体温升高。有中等或大量的胃出血的情况,在24h内可能会发烧。这是因为周围循环衰竭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异常,通常在38.5℃以内,这样的发烧会持续一个星期。
(四)原发性病变临床表现。引起胃出血的病因有溃疡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食管癌、十二指肠癌、急性胃黏膜损伤出血等。假如是溃疡性出血,通常会在出血前先有上腹痛;假如是由于食道下段静脉断裂引起的出血,通常有一定的肝硬化史。
三、怎样防止胃部出血?
第一,要提高警觉性,如果是慢性肝脏疾病,必须明确自身的肝脏状况,包括有肝硬化、食管炎、胃底静脉曲张等疾病,同时要在医师的指导下采取措施,避免任何可能导致胃出血的原因。第二,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由于其肝功能不如普通人,因此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因此,要注意多休息,尽量劳逸结合。在闲暇之余也要多做散步、打太极、练气功等较为轻松的运动,尽量不要剧烈的运动。第三,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食用软性食品。少食用粗糙的食品,忌酒,在用药方面要注意,尽量不服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如:某些药物和化学制品,特别是阿司匹林要谨慎使用,以免引起胃肠道黏膜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