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一文带你了解中医治肩周炎的方法
2024-12-27 15:06:47
作者:韦婧
作者单位: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该病好发于50岁左右的人群,因此也被称为“五十肩”。肩周炎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中医治疗肩周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肩周炎的多种方法。

 

肩周炎的发病机理

肩周炎的发病机理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西医认为,局部软组织的退行性变、外伤、劳损以及局部骨折后肩关节活动减少或不当,都可能引起炎症和粘连。大多数自然发病的患者与感受风寒、体质虚弱有关。而中医认为,肩周炎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肝肾亏损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血不足:人到中年,肝肾功能逐渐减弱,精血不足,筋骨失养,容易导致疼痛。

2.外感风寒湿邪:患者因久居湿地、风寒露宿或长期劳损,肩部受凉,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引起拘急疼痛。

3.肝肾亏损:年老体衰,肝肾精亏,筋骨失养,长期劳损则更易发病。

4.外伤筋骨:外伤后气血瘀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久之筋脉失养,活动受限。

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肩周炎采取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刺、推拿、拔罐、艾灸、刮痧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炎症消散,缓解疼痛。

1.中药内服。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肩周炎的重要手段之一,治疗时可根据患者体质和病因选择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中药治疗通过调理人体的内在环境,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肩周炎,具体用药有所不同。风寒湿痹型:用三痹汤进行对症治疗。气滞血瘀型: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用独活寄生汤、补血荣筋丸等可以取得较好得疗效。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肩周炎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刺激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的修复。可选用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同时配合艾灸,以温通经络、驱散寒邪。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程通常较长,晚期肩周炎可隔天针灸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3.推拿治疗。推拿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治疗肩周炎时,采用揉、按、拿、捏等手法,对肩部肌肉、穴位进行按摩,对粘连的组织进行松解,帮助患者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推拿治疗对初期疼痛较甚者尤为有效,但手法应轻柔,避免加重损伤。

4.拔罐疗法。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吸出肩部的寒湿之气,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和肿胀。在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区域进行拔罐,可选用留罐、走罐等方法,以皮肤潮红或出现瘀血为度。

5.中药熏洗。将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作用的中药煎汤,趁热熏洗患部,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6.小针刀疗法。小针刀疗法通过闭合性松解粘连,对一些肌肉、韧带的高应力点进行松解,阻断疼痛和肌紧张之间的恶性循环,达到消炎止痛、通经活络的目的。

锻炼方法

肩周炎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有助于改善肩部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推荐的运动有肩关节拉伸、耸肩、爬墙等,动作要缓慢、柔和,避免过度劳累。积极主动的功能锻炼是治疗肩周炎的重要方法之一,持之以恒的锻炼能够加速康复进程。

肩周炎的预防与调护

1.避免肩部劳累。不要拿过重的东西,过度的运动,避免肩部过度劳损。

2.注意肩部防寒保暖。受凉是肩周炎的常见诱发因素,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肩部的防寒保暖,睡眠时护肩,切勿露卧当风受凉,天热时避免直吹风扇、空调。

3.适当运动。锻炼可增强肩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肉得力量,中老年肩关节操、太极拳、韵律球等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滑利关节,预防和延缓肩周炎的发生和发展。

4.饮食调护。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肩部健康的恢复。

结语

肩周炎虽为自愈性疾病,但过程往往较长,且疼痛和功能障碍常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中医治疗肩周炎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具有并发症少等优势。通过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在选择中医治疗时,应到正规的医疗机构,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疗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