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儿童用药与成人有何不同?如何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03-12 10:39:59
作者:李茂清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因生理特点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常常面临各种疾病的困扰。然而,与成人相比,儿童在用药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每个家长和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儿童用药与成人的主要区别

1.有效成分

在治疗相同疾病或缓解相同症状时,成人可以使用的药物成分,绝大多数是儿童所不能适应的。例如,阿司匹林对成人而言是相对安全的药物,但对儿童来说则可能引发严重的应激反应或其他疾病。此外,针对咳嗽症状,成人通常会选择镇咳药物,而儿童则应以化痰药物为主。

2.药物剂量

每种正规药物都有严格规定的使用剂量,由于儿童的体重、年龄和病情等因素的差异,其剂量必须经过精密计算。然而,大多数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并没有计算用量,这往往导致药物药性不足或过量。

3.药物形态

药物的剂型、口感和颜色等也会因儿童和成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儿童通常不喜欢苦涩的食品,因此在服药时可能会出现抗拒,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因此,儿童药物在研发时会特别考虑这些因素,使其更易于儿童接受。

二、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措施

1.依医嘱用药

儿童用药必须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病情和过敏史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剂量。家长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上的推荐剂量用药,不得自行增减剂量。

2.选用适合的药物

应优先选用专为儿童设计的药物。这些药物在剂量、成分和副作用方面更适合儿童,并通常有明确的儿童使用指示。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因为成人药物的剂量往往过大,不适合儿童使用。

3.正确控制用药剂量

儿童的体重、年龄和病情是决定用药剂量的重要因素。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务必使用精确的计量工具,如量杯或滴管,来确保剂量的准确性。避免随意增减剂量,以免导致药物药性不足或过量。

4.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

儿童的用药途径主要有口服、注射和外用等。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和安全性。例如,对于婴幼儿,口服液和糖浆剂通常更易于吞咽和吸收。

5.密切观察反应

在给儿童用药后,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如过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同时,家长也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给孩子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6.安全包装和存放

将药物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以防止误食。同时,遵循药品说明书上的储存条件,如避光、干燥和阴凉处保存,以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7.避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因此,除非有明确诊断有细菌感染情况,否则应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8.遵循药物存储指南

根据药物说明书的要求储存药物,防止药物变质。不同药物的储存条件可能有所不同,家长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遵循其指导进行。

9.定期复诊和咨询

儿童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和药物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家长如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

三、特殊情况下的用药注意事项

1.特殊疾病

对于患有特殊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肾脏疾病等,其用药方案可能需要特别调整。家长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并定期监测病情变化。

2.过敏体质

对于过敏体质的儿童,在选择药物时应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成分。同时,家长应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3.多药并用

当儿童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家长应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组合,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四、总结

儿童用药与成人存在诸多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和医生在用药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儿童用药无小事,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对儿童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儿童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用药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健康成长.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