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冠心病患者必看!中医茶饮方助你护心脉
2025-03-04 15:58:05
作者:王治蓉
作者单位:泸州市泸县立石中心卫生院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隐患。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中医传统养生智慧中的茶饮调理法,正逐渐成为守护心脉的重要辅助手段。这些源自千年智慧的药茶方剂,通过日常饮用的方式,让养生保健融入生活点滴。

一、认识冠心病本质

冠心病犹如给心脏供血的高速公路出现堵塞。心脏表面密布的冠状动脉负责输送氧气与营养,当这些血管出现硬化狭窄,心肌就会像干旱的田地般失去生机。患者常会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感到胸口闷痛,这种疼痛可能向肩背放射,伴随呼吸不畅、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将这种病症归为胸痹、真心痛范畴,认为其本质在于气血运行受阻。就像河道淤积影响水流,人体气血不畅会导致心脉失养。这种病理状态的形成,往往与长期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衡密切相关,需要整体调理而非简单疏通。

二、中医茶饮调理之道

中医茶饮调理冠心病遵循治未病理念,强调日常调养。精选药食同源的草本植物配伍,既能避免峻烈药物的副作用,又可通过缓释作用实现持续调理。这些茶饮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机制,帮助改善心脏微循环,增强心肌耐受力。

与现代药物治疗相比,中医茶饮更具温和持久的特点。就像春雨润物无声,草本茶饮中的活性成分通过日积月累的调理,帮助修复受损血管内皮,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特性。这种调理方式尤其适合亚健康人群和稳定期患者的日常养护。

三、经典护心茶饮方

1.丹参山楂茶:取丹参切片与山楂干品配伍,文火煎煮取汁。此方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心肌供血,对伴有胸闷隐痛者尤为适宜。饮用时佐以少量蜂蜜,可增强润燥之效。需注意丹参性微寒,脾胃虚寒者可加入两片生姜中和。

2.三七花茶:精选三七花蕾沸水冲泡,茶汤清冽微苦。具有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之功,对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可收双效。建议晨起后饮用,以顺应阳气生发之势。冲泡时可搭配枸杞,既调和口感又增强滋补效果。

3.银杏叶茶:新鲜银杏叶经特殊炮制后,与决明子配伍煎煮。此茶饮能增强血管弹性,改善脑心循环,适合记忆力减退的老年患者。需注意控制浓度,避免过量饮用。建议每周饮用3-4次,持续两月后暂停一周。

4.茯苓陈皮茶:茯苓配伍陈皮、荷叶煎煮,适合体胖痰湿型患者。此方通过健脾祛湿、化痰降浊,帮助消除血管壁沉积物。建议餐后温饮,辅以适量运动效果更佳。若舌苔厚腻明显,可酌情加入炒薏苡仁增强祛湿之效。

5.首乌桑寄生茶:制首乌与桑寄生慢火同煎,适合肝肾不足型患者。能滋养精血、强健筋骨,对伴有腰膝酸软、耳鸣目眩者效果显著。宜在申时(下午3-5点)饮用,顺应肾经当令之时。煎煮时可加入红枣数枚,既调味又补益气血。

四、养生调理要诀

日常饮食当以清、淡、温、软为原则。多选当季新鲜果蔬,适当增加深海鱼类摄入,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可常食黑木耳、洋葱等具有天然抗凝作用的食材,但需注意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建议采用彩虹饮食法,每日摄入五种颜色的天然食材,保证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讲究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导引术,通过柔和连贯的动作配合呼吸吐纳,实现气血调和。运动强度以微微汗出、气息平稳为度,切忌突然剧烈运动。可将日常活动融入锻炼,如选择步行代替乘车,爬楼梯代替乘电梯,让运动自然渗透生活。

情志调摄重在保持心境平和。可练习书法、园艺等陶冶性情的活动,通过呼吸冥想缓解压力。建立规律的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耗伤心神。建议培养慢生活意识,每天预留半小时静坐调息,聆听身体发出的信号。

五、注意事项

茶饮调理需遵循中医辨证原则,不同体质应选择相宜的配方。阴虚火旺者慎用温燥之品,阳虚畏寒者忌用寒凉茶饮。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选用活血类茶方前,务必咨询医师。初次尝试某类茶饮时,建议先小剂量试饮,观察有无口干、胃胀等不适反应。茶饮养生贵在持之以恒,切忌急功近利。建议建立饮茶日志,记录身体反应,适时调整配方。每年春秋两季可请中医师把脉调方,顺应四时变化优化养生方案。需特别注意,急性发作期或病情不稳定时,仍要以规范治疗为主,茶饮仅作辅助调理。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