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从诊断到治疗,中西医结合视角下的高血压管理策略
2024-09-25 15:56:18
作者:王婧
作者单位:成都第一骨科医院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高血压控制不佳不仅会增加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高血压的管理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结合的优势在于融合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精准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疗策略。本次科普将全面普及中西医结合视角下的高血压管理策略。

一、高血压的诊断

(一)诊断标准

高血压是指非同日通过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测得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血压的测量是高血压诊断的基础,建议使用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在早晨和晚上各测一次,其中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夜间高血压的情况。

(二)危险因素评估

高血压的成因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在诊断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危险因素评估,包括家族病史、体重、饮食习惯、运动状况、饮酒量、吸烟史等,这样更有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一)综合治疗与协同作用

中医的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通过调理肝、脾、肾等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状态。西医则注重对血压的直接控制,通过降压药物、利尿剂等迅速降低血压,缓解症状。两者结合后可以实现局部症状与整体调节的同步进行,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二)副作用小与长期疗效好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一般采用中药调理,副作用相对较小。而西医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虽然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此外中医的整体调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机体整体环境,保护靶器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长期疗效更佳。

三、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治疗措施

(一)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的辩证论证及整体调理,中医将高血压分为不同的证型,如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浊内阻、瘀血内阻等,并据此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例如,针对肝阳上亢型,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针对肝肾阴虚型,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来辅助提高治疗效果。

(二)西医规范降压措施

在西医治疗方面,应该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长效药物、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注意保护心脑肾的治疗原则。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

(三)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方案

在药物治疗方面进行中西医结合,例如常用的中药如丹参、菊花、山楂等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以与西药降压药物联合使用;例如: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与盐酸贝那普利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治疗高血压,其效果与安全性均优于单一药物治疗。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中医提倡养生之道,如五行调养、四时养生等;西医则强调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两者结合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够更好地从日常生活入手,全面调控血压水平。

四、高血压的日常管理

(一)规律监测血压

指导患者定期使用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进行血压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如发现血压波动较大或持续升高,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老年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连续监测。

(二)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肪的食物摄入;适量运动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以降低心血管风险;另一方面告知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长期处于疾病环境导致的焦虑和压力累积。

(三)定期随访与体检

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和体检来进一步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其中随访内容包括血压测量、药物调整、生活方式指导等;体检内容则包括心脏、肾脏等靶器官的检查,以排除或发现可能的并发症。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