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传染病管理规范中归属于乙类传染病。该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愈后判断及疫苗接种的效果观察,均依赖于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的分析手段。在门诊采血及报告发放窗口的日常工作中,也经常有人会问“医生,这个两对半结果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特以此文对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的常见组合模式及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科普,以期普通大众对该报告内容有一些明晰的了解和认知。
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包括五项,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Anti-HBs)、E抗原(HBeAg)、E抗体(Anti-HBe)和核心抗体(Anti-HBc),其阳性的临床意义为:
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者循环血液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指标之一。如果阳性,表明机体已感染乙肝病毒,但不能准确反映病毒是否复制、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强弱。
2.表面抗体(Anti-HBs):是由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具有中和作用和防御HBV感染的作用。如果阳性,表明机体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仅此阳性的乙肝疫苗接种者,是疫苗接种后的正常现象。
3.E抗原(HBeAg):是体内存在HBV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重要指标。如果阳性,表明患者当前传染性强,若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有转为慢性乙肝的倾向或风险。
4.E抗体(Anti-HBe):是由HBe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对HBV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阳性,表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不表明没有传染性。
5.核心抗体(Anti-HBc ):是由不易在循环血液中检出、抗原性强的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如果阳性,表明患者既可以是现症感染,也可以是既往感染。
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的常见组合模式及意义
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报告单通常按对应的抗原、抗体进行排序,即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笔者以本科室所用的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法)及报告模板为例,对常见结果模式及意义详细解读如下:
1.结果均为阴性:提示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如有乙肝疫苗接种史,则提示目前尚未产生或未测出保护性抗体。
2.仅Anti-HBs阳性:提示有疫苗接种史,已产生保护性抗体;有既往感染史,已康复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能为假阳性,多见于异嗜性抗体等干扰。
3.仅Anti-HBc阳性:提示既往感染HBV,未产生或未检出Anti-HBs。
4.HBsAg、HBcAb(即第1、5项)阳性:提示目前处于HBV急性感染期;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
5.Anti-HBs、Anti-HBc(即第2、5项)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有免疫力;已感染HBV,目前处于恢复期。
6.Anti-HBe、Anti-HBc(即第4、5项)阳性:提示既往感染过HBV;急性HBV感染恢复期;少数患者血液仍有传染性。
7.Anti-HBs、Anti-HBe、Anti-HBc(即第2、4、5项)阳性:提示急性感染过HBV,目前已康复。
8.HBsAg、HBeAg、Anti-HBc(即第1、3、5项)阳性:俗称“大三阳”,提示急性或慢性乙肝感染;病毒有复制;传染性强。
9.HBsAg、Anti-HBe、Anti-HBc (即第1、4、5项)阳性:俗称“小三阳”,提示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较弱。
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除以上常见几种模式外,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少见或罕见组合模式,普通大众通过上述内容的阅读,相信可以读懂、看明白大多数的乙肝两对半报告内容,尤其是不幸身患乙肝的朋友,对自身疾病所处的感染阶段、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传染性和免疫状态会有更加明晰的评估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