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一袋救命血如何从献血者到患者体内
2025-04-29 00:00:00
作者:石燕敏
作者单位:肇庆市中心血站

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医生大喊“病人失血过多,快输血”,随后一袋鲜红的血液被迅速挂上输液架,缓缓流入患者体内。但现实中的输血过程远比这复杂得多。一袋从献血者体内采集的血液,需要经历严格的“变形”过程,才能安全地输注给患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跟随一袋血液的脚步,看看它是如何从献血者的血管出发,经过分离、检测、储存,最终进入患者体内的。

第一步:献血——旅程的起点

血液的旅程始于献血者。在献血站或流动献血车上,医护人员会对献血者进行初步筛查,包括健康状况询问、血压测量、血红蛋白、转氨酶检测等,以确保献血者的血液安全。

合格的献血者会被引导至采血区,医护人员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刺入静脉,血液顺着导管流入采血袋,全程“一人一针一管”,安全可靠。通常,一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整个过程仅需10~15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采血袋内预先加入了抗凝剂(如枸橼酸钠),防止血液凝固。另外,血液还会被贴上专属条形码,以便后续追踪。

第二步:血液的“分家术”——成分分离

你以为献血袋里的血液会直接输给患者吗?并非如此。现代医学更倾向于“成分输血”,即根据患者需求输注血液的某一部分(如红细胞、血小板或血浆),而非全血。这样既能提高输血疗效,也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并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1.离心分离:血液的“分层”。采血完成后,采集的血液会被送往中心血站成分科,放入大容量冷冻离心机。离心机高速旋转,利用离心力使血液分层:红细胞(最重,沉在底层);血小板和白细胞(中间薄层,称为“白膜层”);血浆(最轻,位于上层,呈淡黄色)。

2.不同成分的“归宿”。红细胞:用于贫血、大出血患者,可保存21~35天(依保存液不同)。血小板:用于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必须在22℃振荡保存,保质期仅5天。血浆:可制成“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凝血障碍)或进一步提纯凝血因子(如血友病患者所需),也可用于大量输血、大面积烧伤、创伤、血浆置换等。冷沉淀:富含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用于严重出血或创伤。

第三步:严苛的“体检”——血液检测

分离后的血液成分并不能直接使用,它们必须通过一系列“体检”以确保安全:

1.传染病筛查。检测HIV、乙肝、丙肝、梅毒等病原体。

2.血型鉴定。确定ABO血型和Rh血型(如Rh阴性“熊猫血”需特殊保存)。

任何一项检测不合格,这袋血液都会被销毁。

第四步:低温休眠——血液的储存

不同血液成分的“居住环境”截然不同:

红细胞。2~6℃冷藏,像“冬眠”一样减缓代谢。

血小板。20~24℃恒温振荡保存,防止聚集(它们可是“娇气”的小碎片)。

血浆。-18℃以下低温保存,可保存1年。

中心血站会实时监控储存条件,确保血液成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五步:精准匹配——输血前的最后关卡

当医院申请用血时,中心血站会调配合适的血液成分,但输血前还需最后一步——交叉配血:

1.将患者的血清和红细胞分别与供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混合,观察是否凝集(若凝集则不能输注)。

2.确保ABO和Rh血型相容,特殊情况下还需考虑其他血型系统(如Kell、Duffy等)。

第六步:生命的传递——血液输入患者体内

终于,这袋血液来到了患者床前,护士会再次核对信息,确保“对的血液给对的人”。输血时需密切监测患者反应,防止过敏、溶血等不良反应。

你知道吗?输血速度也有讲究:急性大出血:快速输注(如加压输血)。慢性贫血:缓慢输注,避免心脏负担过重。

总之,每一滴血都来之不易。从献血者到患者,一袋血液的“变形记”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献血者的爱心、检验员的严谨、医护人员的精准操作……据统计,世界上每一秒就有三人需要输血,每年数以千万计的人因意外事故、疾病或手术需要输血治疗,但可供使用的血液供不应求。

下次当你看到献血车时,或许可以走进去,成为这场生命接力的一员。因为你的血液,可能就是某个患者等待的“救命变形金刚”。

(肇庆市中心血站)

石燕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