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统计,全球每3秒钟就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快速攀升,它如同一个隐匿的“无声杀手”,悄然威胁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骨质持续流失,骨骼内部的微观结构被破坏,原本坚实的骨骼变得疏松多孔,就像被白蚁蛀蚀的木头,难以承受身体的正常压力与日常活动的负荷。初期,它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很多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骨折后才惊觉骨骼已变得如此脆弱。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当我们怀疑自己或身边的人可能患有骨质疏松时,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而QCT检查就是这场“骨骼保卫战”中的关键一环。
什么是QCT检查?定量CT即Q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是基于常规CT扫描数据,应用已知密度体模 ( phantom) 和相应测量分析软件检测骨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可分别测量松质骨和皮质骨的体积密度,可敏感反映骨质疏松症早期松质骨的丢失状况。QCT通常测量腰椎或股骨近端的松质骨的骨密度。 测量多数在临床CT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与临床CT扫描结合使用,通常与临床实际需要的腰椎CT检查或者胸部低剂量查体CT同时进行。研究显示,利用低剂量CT的机会性筛查可识别大量腰椎骨小梁低骨密度的患者,预测椎体骨折风险并预防骨折的发生。QCT能够发现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对于肥胖、脊柱退变或腹主动脉钙化等患者,QCT检测骨密度更为准确,有利于骨质疏松的预防、早期治疗及监测患者治疗效果。
QCT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独特优势:“零”辐射—QCT检查的时候不需要额外投照,可以与临床常规CT检查相结合,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情况下实现绿色CT的检查;结果更精准—QCT可以选择性测量松质骨的骨密度,避免因脊柱退变、腹部血管钙化、结石和高密度异物等造成的假阴性结造成的假阴性结果,能更敏感的反映早期骨丢失和对治疗的反应,可以更早的发现低骨量区域,及早的进行预防;同时,CT骨密度检查可以一次性获取骨骼和软组织的相关信息,帮助医生综合判断病情,明确原发性疾病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联,实现对患者整体病情的精准把控。
哪些人群需要做QCT检查:(一)中老年人:年龄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一般建议 65 岁以上的女性和 70 岁以上的男性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二)服药或有其他不良习惯者: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或体型偏瘦、缺乏运动、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等。(三)有骨折史者:既往发生过脆性骨折,尤其是椎体、髋部、腕部等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强烈提示患者存在骨质疏松的高风险。(四)X 线检查异常者:当患者因其他原因进行 X 线检查时,若发现骨骼出现骨质减少的迹象,此时需要进一步通过 CT 骨密度检查来明确是否患有骨质疏松以及评估其严重程度。
检查前后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前准备:在进行 CT 骨密度检查前,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用药情况(尤其是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一般无需特殊禁食,但建议穿着宽松、无金属配饰的衣物,避免影响检查结果。检查过程配合:CT 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身体静止,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呼吸配合,避免因身体移动产生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和骨密度测量的准确性。整个检查过程通常较为快速,患者无需过度紧张检查后事项:检查结束后,患者可以正常活动和饮食。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告知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以及相应的治疗建议。
QCT作为怀疑骨质疏松时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帮助我们在与骨质疏松的斗争中抢占先机。守护好身体的“坚固防线”,享受健康、活力的生活。让我们重视骨骼健康,用科学的检查方法为骨骼的未来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