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中将找中医看病的注意事项列为一般常识,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普通大众理解和掌握“看”中医的小窍门,让“看”中医更方便可及。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所以患者就诊就需要注意如何让医生收集到最真实的情况,我将从四诊方面分述患者的注意事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或疾病状态。患者就诊时不要化妆,不要做美甲,不要涂影响肤色的护肤品,只需简单洗脸即可,避免掩盖人的面色、爪甲及皮肤等的真实状态,不利于医生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
舌诊,是望诊重点内容之一,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患者就诊时千万不要刷舌苔,有些患者因为舌苔厚腻不适就刷舌苔,这反而把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给销毁了;其次不要吃过冷、过热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会改变舌色;第三不要吃染苔的食物和药物,如喝牛奶或豆浆会使舌苔变得白腻,饮用咖啡、葡萄汁会使舌苔变色,进食花生、瓜子等后舌面会附有黄白色残渣,吃杨梅、桑葚、蛋黄或服用铁剂、铋剂等也会染苔。如果进食染苔的食物或药物,可以用清水漱口,或在就诊时告知医生。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由病体发出的各种异常声音和气味以诊察病情的方法。剧烈运动后呼吸异常,容易干扰医生诊断,所以患者就诊前不要剧烈运动。口臭酸腐多为饮食积滞,口气臭秽难闻多为胃肠积热,所以不要吃口香糖或使用漱口水,不要吃大蒜、榴莲等带有浓烈气味的食物,以免遮掩真实的口腔气味。“烂苹果味”多见消渴病之重症,“尿臊气”多见于病情垂危的阴水患者,所以不要使用香水等气味浓烈的护肤品,以免遮掩本有的体味。
问诊,指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了解病情。问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患者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回答医生的提问,不能隐瞒病情,讳疾忌医。特别是患者的难言之隐,凡与疾病诊治利害相关的,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是指医生用手指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查脉象,判断疾病病位、性质、邪正盛衰和推断疾病进退预后的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力。清晨最宜诊脉,因为清晨患者不受饮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气血少受干扰,容易鉴别病脉。在看中医前不可做剧烈运动,若刚运动、长途步行或爬楼梯后,脉多急促,需休息待脉搏平静后才可让医生诊脉。饱食、饮酒后脉象数而有力,饥饿时脉稍缓而无力,都不利于医生切脉。所以,刚吃完饭、喝完酒或空腹,都不适宜去“看”中医。
“看”中医不要盲从,一是不要盲目沿用别人的药方,须知人都有个体差异,除非经医生诊治后允许,最好还是在医生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病辨证后再遣方组药;二是不要盲目看“名医”,有些患者盲信权威,诊治无效还继续复诊,也不向医生如实反映治疗效果,看病花了大价钱还无甚起色,最后归于中医中药没用。治疗无效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也可以换个中医看病,希望大家都能看到“好中医”,也看好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