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治疗的众多手段中,放疗和烤电这两个词常常被患者和家属提及,甚至有人将它们混为一谈,认为二者是同一种治疗方式。这种认知误区不仅可能导致患者对治疗方式产生误解,还可能影响治疗决策,延误病情。其实,放疗和烤电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放疗与烤电:本质大不同
(一)放疗:精准狙击癌细胞的“利器”
放疗,全称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像X射线、伽马射线、电子束等,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破坏它们的DNA结构。一旦DNA受损,肿瘤细胞就会失去增殖能力,无法继续分裂和生长,最终达到缩小肿瘤、控制病情甚至根治肿瘤的目的。
放疗具有很多显著的优势。首先是精准性,借助先进的影像技术,比如CT、MRI等,医生能够精确地定位肿瘤的位置,再结合计算机模拟系统,设计出最合理的照射路径,误差可以控制在毫米级。其次,放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不需要开刀,避免了手术带来的创伤以及麻醉可能存在的风险,这对于一些高龄或者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选择。此外,放疗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对多种实体瘤,像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以及血液系统肿瘤,比如淋巴瘤,都有显著的疗效。
(二)烤电:缓解症状的物理辅助手段
烤电通常指的是利用远红外线或者热疗设备,对局部组织进行加热。它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提高局部温度,一般不超过45℃,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达到减轻炎症反应的目的。
二、肿瘤放疗全流程:精密协作的系统工程
放疗可不是简单地“照一照”,它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协作的复杂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一)临床评估与禁忌症筛查
在决定是否进行放疗之前,医生会为患者安排全面的检查。通过CT、MRI、PET-CT等影像手段,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侵犯范围。必要时,还会进行病理活检,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同时,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排除放疗的禁忌症,比如严重的心肺疾病、活动性感染等。此外,还会组织多学科会诊,肿瘤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等共同参与,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个性化治疗计划制定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是放疗的关键环节。医生会在影像资料上精确地标注肿瘤区域,也就是GTV(大体肿瘤靶区),以及可能受侵的亚临床区域,即CTV(临床靶区),同时确定需要保护的周围正常组织,也就是OAR(危及器官)。然后,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计算总剂量和分次剂量。例如,肺癌根治性放疗通常的总剂量为60-70Gy,常规分割为每次1.8-2Gy。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调整照射角度和强度,确保肿瘤区域能够接受足够的剂量,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三)模拟定位与体位固定
为了确保每次治疗时肿瘤的位置一致,需要进行模拟定位和体位固定。医生会使用热塑膜、真空垫等装置将患者的体位固定好,然后在模拟定位机或者CT模拟机上获取定位影像,并在皮肤上标记照射野。之后,还会通过剂量验证系统,如胶片测量、电离室检测等,确认实际照射剂量与计划一致。
(四)精准放疗实施
放疗的实施依赖于专业的治疗设备。目前主流的设备有直线加速器,它可以进行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还有伽马刀,主要用于立体定向放疗;质子治疗仪则具有更高的精准度。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平躺于治疗床上,加速器机架会旋转至预定角度,照射时间通常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为了保证治疗的质量,每天治疗前都会对设备进行校准,每周还会通过影像引导(IGRT)调整治疗计划。
(五)康复与长期随访
放疗结束后,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和长期随访。对于可能出现的急性反应,如皮肤红斑、口腔黏膜炎等,医生会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比如局部用药、营养支持等。同时,要警惕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如放射性肺炎、心脏损伤等,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此外,还会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评估肿瘤的缩小程度,必要时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
三、放疗的“双刃剑”:疗效与副作用的权衡
(一)放疗的核心疗效
放疗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早期鼻咽癌、宫颈癌等,放疗可以达到与手术相当的治愈率,而且还能保留器官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放疗可以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缓解骨转移疼痛、脑转移压迫症状等,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放疗还可以与化疗、免疫治疗联合使用,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远处转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