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盐值”管理绝非单纯的口味调整,而是一场关乎肾脏健康的“生命保卫战”。肾脏作为人体的“过滤器”,一旦功能受损,对钠离子的代谢能力就会下降。人体摄入过多盐分,不仅会加重肾脏排泄负担,还会引发血压飙升、水肿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科学控盐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延缓病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一环。
一、盐与慢性肾脏病:牵一发而动全身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当摄入过多的盐,多余的钠离子会像海绵一样吸附水分,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泵血压力增大,从而引发血压升高。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言,肾脏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出现异常,使得体内水钠潴留。这就好比一个漏水的桶,进水多却排水少,过多的钠和水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便会积聚在组织间隙,引发水肿。
水肿的表现因病情和病程有所不同。初期,患者往往会在晨起时发现眼睑、面部出现轻度水肿,用手指按压会出现凹陷,且恢复较慢;随着病情加重,水肿逐渐蔓延至下肢,从脚踝开始,向上发展,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包括腹部、胸部,甚至出现胸水、腹水,导致呼吸困难、腹胀等症状。有研究表明,严格控制盐的摄入,可使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压平均降低3~5mmHg,水肿症状也能得到显著缓解。
二、警惕隐形盐:藏在美食里的“健康杀手”
日常生活中,很多患者只关注炒菜时添加的食盐,却忽略了那些隐藏在食物中的“隐形盐”。加工食品是隐形盐的“重灾区”,一包100克的火腿肠,含钠量可达500毫克以上,相当于1.3克盐;一瓶500毫升的运动饮料,钠含量约为200毫克,接近0.5克盐。
此外,调味品也是隐形盐的“帮凶”,一勺15毫升的酱油含钠量约为750毫克,相当于1.9克盐;豆瓣酱、腐乳等发酵豆制品,每100克含钠量甚至超过2000毫克。
还有一些看似健康的食物,如面包、饼干,为了改善口感和延长保质期,也会添加不少盐。学会识别隐形盐,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控盐的重要一步。
三、科学减盐:从餐桌到生活的全方位调整
(一)烹饪技巧大升级。改变烹饪方式是减盐的关键。建议采用蒸、炖、煮等低温烹饪方法,减少炒菜次数,这样既能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又能减少盐分的使用。在炒菜时,可以尝试最后几分钟再放盐,让盐分均匀分布在食物表面,既保证了口感,又减少了盐的用量。此外,用香料、柠檬汁、醋等调味品代替部分盐,能为菜肴增添独特风味,如用蒜末、姜末、黑胡椒、迷迭香等提升食物香气,用柠檬汁、醋增加酸味,刺激食欲的同时减少对盐的依赖。
(二)食材选择有讲究。选择新鲜食材,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它们不仅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而且含钠量较低。在购买加工食品时,仔细查看食品标签,选择低钠或无钠产品。例如,普通挂面每100克含钠量可达1000毫克以上,而低钠挂面的含钠量能减少一半左右。
(三)生活习惯巧改变。外出就餐时,主动要求厨师少放盐,或者选择清淡的菜品。日常饮水也要注意,避免饮用高钠的饮料,如苏打水、番茄汁等。此外,养成自己动手做饭的习惯,既能控制盐的用量,又能保证食物的营养和卫生。
(四)其他实用减盐措施。1.巧用低盐调味工具:使用限盐勺是精准控盐的好帮手,常见的2克限盐勺能帮助患者直观把握每餐盐的用量。2.控制零食摄入:除了加工食品,一些零食如薯片、瓜子、话梅等也含有大量盐分。慢性肾脏病患者应尽量少吃这些零食,选择新鲜水果、原味坚果作为替代零食。3.注意烹饪前处理:对于一些含钠量较高的食材,如海带、紫菜,可以在烹饪前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降低其钠含量。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盐值”管理,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健康之战。通过了解盐与病情的关系,识别隐形盐,掌握科学减盐方法,将控盐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能有效控制血压和水肿,延缓肾病进展。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通过科学控盐,为肾脏“减负”,拥抱更健康的生活。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肾脏内科)
王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