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痔疮不再难言:全面了解与有效预防
2024-10-22 16:20:19
作者:叶云超
作者单位:眉山市中医医院 肛肠科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有一种疾病悄然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它就是痔疮——一个虽普遍却常被避而不谈的话题。痔疮,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难言之隐”,实则给许多患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视角,全面剖析痔疮,揭示其本质,同时提供有效的预防策略,让读者了解,痔疮虽常见,但通过合理的预防与治疗,完全可以将其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认识痔疮:揭开“难言之隐”的面纱

1. 定义与分类

痔疮,医学上称为痔,是直肠下端黏膜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因各种原因发生扩张和屈曲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痔疮被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通常不痛但易出血;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可触及,常伴疼痛;混合痔则是内痔和外痔同时存在,症状更为复杂。

2. 症状表现

痔疮的症状多样,最常见的包括便血、肛门疼痛、瘙痒以及痔块脱出。便血多表现为排便时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肛门疼痛可因痔块嵌顿、血栓形成或感染而加剧;瘙痒则与痔块刺激肛周皮肤有关;痔块脱出则是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和坐卧。

3. 成因探析

痔疮的成因复杂,涉及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排便习惯及生理因素等多个方面。久坐久立、缺乏运动导致盆腔血液循环不畅,是痔疮形成的重要诱因。低纤维饮食、辛辣刺激、饮酒吸烟等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用力排便、排便时间过长等排便习惯,均会增加痔疮的风险。此外,妊娠期子宫压迫、慢性疾病如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等生理因素,也可能诱发痔疮。

痔疮的危害与影响

痔疮虽不至危及生命,但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短期内,痔疮可导致疼痛、瘙痒、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长期而言,痔疮患者可能因反复出血而导致贫血,便秘症状也可能因此加重。更为严重的是,痔块内可能形成血栓,甚至发生感染,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对于孕期女性而言,痔疮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和分娩过程。

有效预防:从日常做起,远离痔疮困扰

1. 合理饮食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是预防痔疮的关键。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排便时的阻力。建议每日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避免过度精细的饮食。同时,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保持清淡饮食,有助于降低痔疮的风险。

2. 规律排便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久忍大便。排便时应集中注意力,避免分散注意力导致排便时间过长。控制排便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以减少对肛门的压力。

3. 适量运动

久坐久立是痔疮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应定期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改善肠道蠕动。对于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人群,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

4. 保持清洁

保持肛门区域的清洁是预防痔疮的重要措施。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区域,保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用品。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以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5. 特殊人群预防

对于孕期女性而言,由于子宫的压迫和激素水平的变化,痔疮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孕期女性应特别注意保持适量的运动,避免久坐久立。同时,便后应用温水熏洗肛门区域,以减轻痔疮的症状。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以降低痔疮的风险。

科学治疗:面对痔疮,不再束手无策

对于已经患上痔疮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轻度痔疮患者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外用痔疮膏、栓剂以及口服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对于严重或反复发作的痔疮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术后护理与预防复发同样重要,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和复查。

结语

痔疮虽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剖析和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预防痔疮。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肛肠健康,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