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抽动症的临床表现
儿童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通常表现为不自主的、快速的肌肉收缩,如扬眉、皱眉、眨眼、挤眉弄眼、张口、撅嘴、点头、摇头、伸颈、扭脖子、耸肩、挺胸、扭腰、鼓腹、举臂、跺脚、跷脚等。这些症状多从面部肌肉开始,逐步向上肢、肩部等部位扩展,表现为轻度或中度的快速运动性抽动。儿童患者多在7至11岁之间发病,通常表现为间歇性抽动,病情的强弱和频率波动不定,有时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一段时间,但通常又会复发。此外,发声性抽动在抽动症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其表现包括清嗓、咳嗽、发出不明原因的声音甚至冒出不合时宜的言语,这类症状通常伴随着重复性、突然性和无意识的发声。轻者见一二症,重则三五症兼见。
2、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抽动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体现在疗效、个体化治疗和长期预后等多个方面。首先,西医药物能够迅速缓解抽动症状,起效快、效果明确,但可能伴随一定的副作用。中医则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辨证论治,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体质和神经功能。两者结合,可以在控制急性症状的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其次,中西医结合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症状、体质和情绪状态,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与西医的标准化治疗形成互补。这种个体化的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满足不同患儿的特殊需求。此外,中西医结合有助于改善长期预后。中药的调理作用可以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稳定神经系统,减少复发率。研究表明,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儿在疗效持续性和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者。
3、儿童抽动症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3.1 药物治疗
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小儿体质属于“稚阴稚阳”、“纯阳之体”,易生风,抽动症在中医中属于“风”。古书中早有“发搐”、“痉病”“瘈疭”等文字记载,中医认从“肝风内动”立论,治疗从“熄风、清心、健脾、豁痰、养阴、养血”多方面,阶段性治疗。通过辨病辨证,选用养血熄风汤、导赤泻黄汤、黄连温胆汤、平胃散、天麻钩藤汤、六味地黄汤等,医师指导下安全使用蜈蚣、全虫熄风、止痉尤为有效。与此同时,中医药物如天麻、钩藤、牡蛎等,具有平肝熄风、安神定志的功效。天麻可用于食疗。
在西医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利培酮)和α-2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这些药物能够迅速减轻患儿的抽动症状。结合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方案。具体的结合方式是,在早期,或者轻、中轻度时,使用中医即中成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症状严重时,病程久,单纯中医治疗效果欠佳,西药用于快速控制明显的抽动症状,中药则作为辅助,调节患儿的体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例如,白天服用西药以抑制症状,三餐后服用中药汤剂,帮助平稳情绪,促进睡眠。这样,西药的速效性与中药的调理作用相互补充,既能缓解急性症状,又能巩固治疗效果。
3.2 非药物疗法
除了药物治疗,中西医的非药物疗法也可结合使用。在西医中,行为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CBT)被用于帮助患儿识别和管理触发因素。中医则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调节经络,平衡阴阳。结合治疗时,患儿可以在接受心理辅导的同时,进行针灸治疗。针灸选取百会、印堂、神门等穴位,以疏通经络,稳定神经功能。推拿则通过对头部、背部的按摩,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情绪。此外,针对心经、肝经的特定穴位进行按摩,可进一步调节情绪与生理状态。这样,心理干预与中医理疗相结合,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同步调节,有助于症状的全面改善。
结语:
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西药的快速干预与中医的长期调理为儿童抽动症的治疗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路径。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施标准,有望为更多患儿带来安全、可持续的健康管理支持,从而推动儿童抽动症治疗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