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经常胸闷气短是怎么回事?心内科医生来揭秘
2025-04-09 00:00:00
作者:唐继莉
作者单位:开江县第二人民医院 内科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胸闷气短的经历,感觉胸口像被重物压迫,呼吸不畅。偶尔出现这种症状或许无需过度紧张,但如果经常发生,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胸闷气短看似简单的不适,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健康问题。

一、心脏疾病:不容忽视的 “元凶”

1.冠心病

冠心病是导致胸闷气短的常见心脏疾病之一。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管会逐渐狭窄甚至堵塞,使得心脏供血不足。特别是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时,心脏需氧量增加,而血液供应却无法满足需求,就会引发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患者往往感觉胸部有压榨性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缓解。

2.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征。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出现障碍,无法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早期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随着病情加重,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甚至夜间睡眠时会因胸闷气短而憋醒,需要坐起或站立才能缓解。

3.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都可能导致胸闷气短。当心脏跳动的节奏紊乱,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表现。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不畅的 “幕后推手”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主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患者的气道会逐渐狭窄,气体进出肺部受阻,导致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或病情加重时,胸闷气短症状会更加明显。

2.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在接触过敏原、冷空气、运动等因素后发作。发作时,气道痉挛、狭窄,气体难以顺利进出肺部,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不能平卧。

3.胸腔积液

正常情况下,胸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当胸腔内液体产生过多或吸收减少时,就会形成胸腔积液。大量胸腔积液会压迫肺组织,影响肺部的扩张和通气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同时可能伴有胸痛、咳嗽等症状。

三、神经精神因素:情绪引发的身体反应

1.焦虑症和抑郁症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精神压力过大容易引发焦虑症和抑郁症。这类患者除了有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心理症状外,还常常伴有躯体症状,其中就包括胸闷气短。这是因为精神因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导致呼吸频率和深度发生改变,进而出现呼吸不畅的感觉。有些患者可能会在情绪紧张时,突然感觉胸闷气短,甚至出现过度换气,引起手脚发麻等症状。

2.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症,患者常自觉心悸、胸闷、气短等心血管症状,但经各种检查却未发现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其发病多与精神因素、性格特点等有关,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过度劳累等。患者的症状往往在注意力集中时加重,在放松或转移注意力后减轻。

四、其他全身性疾病及因素

1.贫血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当身体缺乏足够的红细胞来运输氧气时,各个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会引起头晕、乏力、胸闷气短等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身体对氧气需求增加,症状会更加明显。

2.肥胖

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会增加心脏和呼吸系统的负担。一方面,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为身体供血;另一方面,过多的脂肪会限制胸廓的活动,影响肺部的正常呼吸运动,从而导致胸闷气短。

3.环境因素

在空气不流通、气压较低的环境中,如密闭的房间、地下空间等,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不足,人们也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的感觉。此外,长期处于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压低、氧气稀薄,同样会引发类似症状。

经常出现胸闷气短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涉及心脏、呼吸、神经精神等多个系统以及全身性因素。当这种症状频繁发生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 CT 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千万不要忽视这些身体发出的 “警报”,只有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守护身体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