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脑外伤也会“欲擒故纵”,警惕“中间清醒期”
2024-09-27 09:43:45
作者:梁伟
作者单位:中信惠州医院神经外科
相信大家有看过这样的新闻:某个人在发生交通意外或者摔倒头部受到撞击之后出现短暂的不省人事,之后意识逐渐恢复,并且语言及肢体活动与平常无异,至少感觉有轻微头痛,家人看其精神状态并无异常,以为他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就要求出院回家休息,结果却在一段时间之后再次陷入昏迷并不断恶化危及生命。为什么在脑外伤之后有少部分人会出现二次昏迷现象呢?其实这是“中间清醒期”在作祟,为了解开疑惑,下面一文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密到底什么是中间清醒期。 什么是中间清醒期 所谓的中间清醒期,就是颅脑外伤引发的原发性昏迷(如脑震荡、脑挫裂伤、脑干伤)与继发性昏迷(颅内血肿、脑水肿)之间的意识清醒阶段,临床上常将其作为硬脑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并作为判断硬脑膜外血肿的重要依据。 中间清醒期是如何发生的 颅腔是由颅骨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腔”,颅骨外是头皮,颅骨内紧贴着一层硬脑膜,硬脑膜内包裹着大脑组织。颅脑受伤后,在大脑受到震动的同时,可能造成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血管破裂出血,即形成能够危及生命的硬脑膜外血肿。颅脑外伤者之所以会在短暂昏迷后清醒过来,是因为外伤撕裂的颅内血管的出血量起初很少,缓慢地流入颅脑间隙,出血没有进入患者的脑脊液系统,因此影像学检查也无法发现“异常”。而且,颅腔具有一定的缓冲功能,能降低微小出血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让人看起来很正常——神志清醒、行动自如,不影响吃饭、睡觉。但是,如果出血得不到控制,会从少变多,从量变引发质变,当出血到一定程度,硬膜外血肿慢慢扩大,会对脑组织造成挤压和压迫,并导致脑组织移位和损伤,令患者再次陷入昏迷,形成中间清醒期,并引发高热、抽搐、脑疝等症状。中间清醒期的长短,取决于破裂血管的大小和出血速度的快慢,短者数分钟,长者数小时。据统计,约有30%的硬膜外血肿患者存在中间清醒期,90% 的中间清醒期患者会在受伤后的 24 小时内再次昏迷,危及生命。 中间清醒期的危险性 中间清醒期最大的危险其实是在于它的迷惑性,擅长玩“欲擒故纵”,让患者延误最佳干预治疗时机。不少人在头部受创后,如果没有严重到头破血流的程度,即使有短暂的昏迷,也常常认为是轻伤而不以为然。对于医生要求留院观察的要求,常认为是小题大做而拒绝,甚至认为是医生为了谋取利益而强留患者住院,而往往这种错误的认知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颅脑有了损伤,可能过上一段时间,受伤的脑组织出血多了,水肿加重了,或者其他部位血管损伤出血多了,就会使颅内的压力升高,颅内压升高的时候,脑组织受压,患者会有头痛、呕吐,或者还会出现肢体活动的障碍,意识也会不清楚再度陷入昏迷,如果压迫到了生命中枢还有有呼吸心跳骤停的可能,等到了那时候再抢救,往往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如何规避中间清醒期风险 如果出现头部外伤引发硬膜外血肿并不可怕,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可因出血速度、血肿量、血肿部位及患者年龄而不同,少量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可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大多数患者伤后即有头痛和呕吐,随着血肿量增加,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头痛及呕吐进行性加重,烦躁不安或淡漠,定向力障碍,血压升高、脉搏减慢、脉压增大、心率和呼吸减慢等代偿反应。头部外伤后,尤其是有伤后短暂昏迷的病史,无论有无头皮外伤、出血,都应留在医院观察 24 小时或更长的时间,以便及时发现硬脑膜外血肿的迹象,进行早期诊治和及时手术,清除血肿和止血,解除脑组织受压。特别是老年患者,发生交通意外等意外损伤后,不能因为慢慢清醒过来了,就觉得无所谓,认为只有赶紧回家才能得到休息并节省医疗开支。需知,往往改变“命运”的正是这短暂的中间清醒期——及时诊治就能挽救生命,错过将令人追悔莫及。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