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的体位管理方式
1.仰卧位:仰卧位应遵循维护人体轴线及正常生理弯曲,双手臂自然贴于身体两侧。这种体位适用于术后初期,有助于保持稳定,减少头部和颈部的移动,但长时间仰卧可能导致背部不适,需定时调整。
2.侧卧位:侧卧位是根据人体的四个生理弯曲及身体轴线,尽可能减轻压力集中的压迫点的压力,将局部压力分散到身体各处。这种体位更适合于一侧脑部手术或需要避免压迫伤口的患者。侧卧时,需确保身体与床铺成一直线,用枕头支撑头部和四肢,以保持舒适和稳定。
3.半卧位:当患者情况稳定,需要逐步增加活动量时,半卧位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在进食后,患者可采取半卧位30分钟,能够很好促进消化,减轻肠胃负担。此外,半卧位的角度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随时给予调节,从而有效减轻患者心肺负担,促进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恢复。这种体位一般适用于颅内肿瘤、颅内高压患者,对于降低颅内压力及减少脑水肿的发生有着明显的作用。
4. 坐位:这个体位更适用于康复后期,患者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尝试坐位,以逐步适应日常生活。但需注意的是,患者应根据病情避免突然站起或长时间久坐,以防体位性低血压等问题。
二、不同手术类型患者体位管理
1.脑挫裂伤
对于脑挫裂伤手术患者,通常情况下需要将患者的头部床头抬高至床头的 15 - 30°,这有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增强脑血液循环和代谢。另外,头部还要保持正中位,可根据患者病情将头部适当偏向一侧,以防止口腔分泌物、呕吐物等误吸。除此之外,考虑到患者可能存在的固定装置或疾病自身带来的限制,每隔1—2小时,都应对患者进行一次体位移动和重新调整,以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在移动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动作轻柔,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不适体验。具体操作技巧涵盖头部固定、双腿弯曲以及采取轴线翻转的方式来完成体位调整。
2.硬膜外血肿
针对于这类患者术后,应将患者床头抬高至≥30°角卧位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力。同时还要将患者头偏向患侧,鼓励患者适当活动肢体,以此来达到了有效引流的目的,同时还能有效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3.颅底骨折的患者
对于颅底骨折伴有脑脊液鼻漏的患者,必须严格执行卧床休息,并将床头抬高至15°至30°,利用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紧贴颅底脑膜漏孔区域,以此促进漏口自然粘连并封闭。而对于脑脊液耳漏的患者,应采取半卧位,并朝向患侧躺卧,这样做可以防止脑脊液逆流,进而避免引发颅内感染以及防止脑脊液流入呼吸道导致误吸。需要注意的是,半卧位的角度不宜过大,且绝对禁止采取坐位,以防脑脊液持续流失,进而诱发颅内低压。
总之,在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错误的患者体位不仅可能引发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呼吸困难和脑缺氧等情况的发生,还有可能会引起关键颅内结构的移位,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必须高度重视体位管理,并将其融入到临床实践中,采用更为严格和积极的执行方式,以提高神经外科疾病治疗的整体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