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呼吸也能致命?揭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成因与预警信号
2025-04-09 00:00:00
作者:黄华星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医院

呼吸,这一维持生命的基本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而简单。然而,当呼吸功能遭遇“致命危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成为生命的负担。ARDS,这一看似陌生的医学名词,却是重症监护室(ICU)中导致呼吸衰竭的常见“杀手”。本文将以科学视角,为您揭开ARDS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ARDS?ARDS,全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多种肺内或肺外因素引发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其核心病理特征是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入肺泡,形成肺水肿和透明膜,最终引发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30次/分,呈“空气饥饿”状。

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90%,即使高浓度吸氧也难以纠正。

发绀:口唇、甲床呈现青紫色。

胸闷、咳嗽:非特异性症状,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二、ARDS的成因:从“触发”到“失控”ARDS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其成因可分为直接肺损伤和间接肺损伤两大类:

1. 直接肺损伤

常见原因:肺炎、误吸(如溺水)、吸入有毒气体(如氯气)、肺挫伤。

机制解析:病原体或物理/化学刺激直接破坏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引发炎症反应。

2.间接肺损伤

常见原因:脓毒症、严重创伤、烧伤、大量输血、胰腺炎。

机制解析:全身炎症反应导致中性粒细胞活化,释放炎症因子(如TNF-α、IL-6),间接损伤肺组织。

典型案例:

新冠肺炎相关ARDS:新冠病毒攻击肺泡上皮细胞,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透明膜形成和肺纤维化。

创伤后ARDS:严重骨折或脑外伤后,全身炎症反应失控,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加剧肺损伤。

三、预警信号:捕捉生命的“求救声”ARDS起病隐匿,但并非无迹可寻。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

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静息状态下仍感“喘不上气”。

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持续<93%(尤其高龄或基础病患者)。

精神状态改变:嗜睡、烦躁、意识模糊,提示严重缺氧。

呼吸频率加快:>28次/分,伴“三凹征”(吸气时胸骨、锁骨、肋间凹陷)。

特别提示:

“沉默性缺氧”:部分患者因代偿机制,早期症状轻微,需通过血氧仪监测及时发现。

高危人群:慢性肺病、心血管疾病、肥胖、免疫抑制者需加倍警惕。

四、诊断:与时间赛跑的“侦探游戏”ARDS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排除心源性肺水肿等疾病:

血  气分析:动脉氧分压(PaO₂)≤300mmHg(吸氧状态下),氧合指数(PaO₂/FiO₂)≤300mmHg。

胸部影像学:双肺浸润影(CT显示“白肺”),早期为间质性改变,后期融合成片。

心脏评估: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功能不全。

诊断挑战:

ARDS与重症肺炎、肺栓塞等疾病症状重叠,需依赖病史和动态监测鉴别。

五、治疗:多学科协作的“生命保卫战”ARDS治疗以支持性治疗为主,核心目标是纠正低氧血症和防止进一步肺损伤:

机械通气:

小潮气量通气(6-8ml/kg):避免肺泡过度膨胀。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氧疗: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

液体管理:限制液体输入,防止肺水肿加重。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争议中,需个体化)。

神经肌肉阻滞剂:减少呼吸功,改善氧合。

病因治疗:积极控制感染、创伤等原发疾病。

治疗难点:

纤维化进展:约10%患者进展至纤维化阶段,肺功能不可逆损害。

六、预防:从生活方式到临床干预远离危险因素:

戒烟:吸烟者患ARDS风险增加2-3倍。

避免吸入有毒气体:如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工业粉尘。

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

积极治疗基础病:

控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降低重症风险。

结语:呼吸之间,生命之重了解其成因、识别预警信号、早期干预,是战胜ARDS的关键。让我们关注每一次呼吸,守护生命的每一次起伏。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