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念训练:回归当下的“心理锚”
正念(Mindfulness)的概念源于东方禅修传统,后被西方心理学界改良为一种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其核心在于专注当下,以开放、非评判的态度觉察自身感受、想法和环境。例如,当焦虑袭来时,正念训练会引导人们观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而不是陷入“灾难化”的负面联想中。
在精神科护理中,正念训练通常包含以下形式:呼吸觉察,通过专注呼吸的节奏平复情绪;身体扫描,从头到脚感受身体各部位的紧张或放松;日常正念化,如吃饭时专注食物的味道,走路时感受双脚触地的细节。
二、病房中的正念实践:从危机到稳定
在精神科病房中,患者常面临急性症状的困扰,如惊恐发作、创伤后闪回或躁狂状态。药物治疗虽能快速缓解症状,但患者仍需学会与情绪共处。此时,正念训练如同一把“心灵稳定器”,帮助患者在混乱中找到立足点。
临床数据显示,每日15~20分钟的正念练习可降低患者的皮质醇水平(压力激素),同时提升治疗依从性。一些医院将正念融入日常护理后,患者的平均住院周期明显缩短,复发率也有所下降。
三、家庭场景:让疗愈自然延续
出院后的家庭环境对康复至关重要,但许多患者面临“技能断层”——在医院习得的正念方法难以持续应用。为此,精神科团队设计了“三阶段过渡计划”:1.住院期,通过简单工具(如情绪记录卡)帮助患者识别自身状态;2.出院准备期,制定个性化家庭练习方案,例如用手机App记录每日练习;3.居家期,通过线上随访解决“注意力不集中”“家人不理解”等问题。
家庭支持是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会指导家属:避免说“别胡思乱想”,改为问“需要一起做呼吸练习吗”;在家中设置安静角落作为练习区;通过正念散步、正念饮食等活动,将训练融入日常生活。
一位康复者分享:“正念让我学会暂停。当情绪失控时,我会停下来感受呼吸,就像按下‘暂停键’一样。”这种能力让患者在家庭环境中也能主动应对情绪波动。
四、科学视角:正念为何有效
近十年的研究揭示了正念训练的生理和心理机制:1.大脑重塑,长期练习者与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如前额叶皮层)灰质密度增加;2.基因调控,正念可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这对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有积极意义;3.情绪免疫,通过增强对负面情绪的耐受性,降低复发风险。
但需注意,正念并非万能药。对于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仍需以药物治疗为主;创伤患者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练习,避免触发创伤记忆。
五、安全练习的四个原则
1.循序渐进:从每天3分钟呼吸练习开始,逐步延长至20分钟;
2.接纳不适:练习中出现的烦躁是正常反应,重点在于观察而非对抗;
3.因人而异:精神分裂症急性期、重度抑郁发作期患者需谨慎评估适用性;
4.专业指导:初期建议跟随受训治疗师学习,避免自行练习导致“情绪反刍”。
六、结语:在呼吸间重获自由
正念训练的魅力在于其“普适性”——无需昂贵设备,不限时间场地。在病房中,它是医护人员的“心理听诊器”;回归家庭后,它化作患者自我照护的“急救包”。当患者学会以开放的态度觉察每一刻的体验,改变便悄然发生:痛苦的浪潮依然会涌来,但他们已能在浪尖保持平衡。
(三台县第三人民医院)
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