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浅谈狂犬病的防护
2024-09-20 17:00:58
作者:唐子连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精神兴奋,意识障碍,继而表现局部或全身麻痹死亡。狂犬病是自古以来即为欧亚人民所熟知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由于其症状明显而严重,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传播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唾液直接接触开放性伤口或黏膜,如咬伤、抓伤等。一旦感染,狂犬病几乎总是致命性的,因此,及时的预防、识别与护理至关重要。

影响发病的因素

发病率受被咬伤口的部位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头面部咬伤者比躯干、四肢咬伤者发病率高,因头面部的周围神经分布相对较多,使病毒较易通过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同样理由,伤口越深,伤处越多者发病率也越高。还有,被狼咬伤者其发病率可比犬咬伤者高一倍以上,这是因为野生动物唾液中含病毒量比犬高,且含毒时间更为持久。本病的发生还有明显的年龄性别特征和季节性,一般以青少年及儿童患者较多,男性较多,温暖季节发病较多。出现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在温暖季节这些人的户外活动较多,与犬的接触机会多,增加了被咬伤感染的机会。

对一些兽医和洞穴工作人员作血清学检查,发现其中一部分人有狂犬病中和抗体,说明这些人曾受狂犬病病毒感染,但没有发病而产生了免疫力。迄今尚无犬从自然感染发病后能康复的报道,但自然感染的犬却有不表现症状而存活的记录。国内外均曾发现多例猫咬人后使人发生狂犬病死亡,而这些犬猫却仍然健康存活,无异常表现。这些动物唾液内可间隙性地发现病毒,血清内发现中和抗体,这是因为疫区的动物经常接触狂犬病病毒而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这些带毒动物在自然界传播狂犬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预防为先,接种疫苗

1.动物疫苗接种: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手段是对宠物及可能接触人类的动物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这不仅能保护动物免受感染,也减少了病毒向人类传播的风险。2.人类暴露前预防:对于高风险职业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科研人员等),建议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即未受伤前接种狂犬病疫苗,以提供即时免疫力。

暴露后的紧急处理

1.立即清洗伤口:一旦发生咬伤或疑似接触狂犬病毒的情况,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并尽量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和污染物。这有助于减少病毒在伤口内的残留。2.消毒处理:冲洗后,使用碘伏或其他适宜的消毒剂对伤口进行彻底消毒,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3.尽快就医:在完成初步处理后,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告知医生被咬伤的情况,并接受进一步的医学评估和处理。

医疗干预与护理

1.伤口处理:医疗机构会根据伤口情况给予专业的清创和缝合(如必要)。同时,会给予破伤风疫苗和其他必要的抗生素,以预防其他感染。2.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于严重咬伤或头面部咬伤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推荐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中和伤口局部残留的病毒。3.狂犬病疫苗接种:无论暴露前是否接种过疫苗,暴露后均需按照推荐的接种程序完成全程狂犬病疫苗接种。这通常包括多针次的接种计划,旨在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来对抗病毒。

心理支持与康复护理

1.心理支持:面对狂犬病的潜在威胁,患者及其家属可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对康复过程至关重要。2.生活护理:在接种疫苗期间,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同时,均衡饮食,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康复。3.长期随访:完成疫苗接种后,仍需进行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并监测任何可能的迟发性反应。

社区教育与防控

1.加强宣传: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多种渠道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2.流浪动物管理:加强流浪动物的管理和收容,减少动物间的传播,降低人类暴露的风险。3.国际合作:狂犬病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狂犬病的防控工作。

总之,狂犬病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过程,涉及预防、紧急处理、医疗干预、心理支持以及社区防控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显著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人类及动物的健康与安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