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节日中的隐秘“杀手”——急性胰腺炎
2024-10-18 16:58:12
作者:程森中
作者单位:绵阳四〇四医院重症医学科

在欢庆的节日气氛中人们常沉醉于美食盛宴与欢乐团聚之中。然而,在这看似祥和的欢乐时刻,却潜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隐秘“杀手”——急性胰腺炎。这种凶险的疾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突然降临,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认识急性胰腺炎

胰腺,俗称胰子、毛镰、连体等。急性胰腺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如胆道疾病、酗酒和暴饮暴食、高脂血症等因素,当胰腺内的胰酶被激活后,会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其主要症状包括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休克以及血胰酶升高,还可能继发血糖升高。

急性胰腺炎的识别

1.症状方面:(1)腹痛。多为急性发作,位于上腹部,常较剧烈,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呈持续性剧痛,弯腰抱膝位可能会使疼痛稍有缓解。(2)恶心和呕吐。发病初期即可出现,呕吐后腹痛往往不缓解。(3)腹胀。由于胰腺炎症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腹腔渗出液增多等因素引起。

2.体征方面:(1)腹部压痛。上腹部压痛明显,炎症累及全胰时可出现全腹压痛。部分患者可伴有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提示可能存在腹膜炎。(2)肠鸣音改变。早期肠鸣音可减弱或正常,随着病情加重,尤其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可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3.实验室检查:(1)血清淀粉酶。发病后数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4~5天后逐渐降至正常。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上对急性胰腺炎有诊断意义,但需要注意其特异性并非100%,一些其他急腹症如消化性溃疡穿孔等也可能导致淀粉酶升高。(2)血清脂肪酶。常在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其特异性较血清淀粉酶高,对早期发病后血清淀粉酶已开始下降的患者有诊断价值。(3)C -反应蛋白(CRP)。发病72小时后CRP>150mg/L提示胰腺组织坏死可能,有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1)禁食与胃肠减压:禁食有助于减少胰液分泌,胃肠减压则能减轻胃肠道压力,从而缓解腹痛、呕吐等症状。(2)液体补充与水电解质平衡:急性胰腺炎患者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需及时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营养支持:禁食期间,患者需接受营养支持,可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液,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2.药物治疗:(1)抑制胰酶分泌:常用药物包括生长抑素、奥曲肽等,可抑制胰液分泌,减轻胰腺自身消化。(2)止痛治疗:对于腹痛剧烈的患者,可给予止痛药物治疗。(3)抗感染治疗:若合并感染,需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4)其他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还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胰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5)中药治疗:大承气汤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有通腑泻下的作用,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减轻内毒素血症。通过通腑,可使中焦气机得以通畅,减轻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

3.手术治疗: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若内科治疗无效或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胰腺脓肿、假性囊肿等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引流术等。

4.血液净化治疗:适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尤其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肾损伤、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情况。不过血液净化治疗也有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低血压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密切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

急性胰腺炎的预防

1.合理饮食。节日期间,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过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

2.积极治疗胆道疾病。若患有胆石症、胆囊炎等胆道疾病,应及时治疗,避免胆汁反流进入胰管,引发急性胰腺炎。

3.控制血脂。高脂血症患者应积极控制血脂,通过饮食调节、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4.避免药物损伤。使用可能对胰腺产生毒性作用的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若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胰腺炎家族史、胆道疾病史、高脂血症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腹部超声、血淀粉酶、脂肪酶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急性胰腺炎。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