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一文读懂缺铁性贫血
2025-01-08 11:36:22
作者: 周欣欣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肿瘤科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全球约有30%的人口受到其影响。在我国,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也较高,尤其在农村地区和儿童、育龄妇女等特定人群中。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

一、病因篇

铁摄入不足:长期素食、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铁摄入不足,这种营养不均衡的状况在现代社会中尤为常见,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往往让人们忽视了饮食的均衡性。

铁吸收障碍:胃酸分泌不足、胃肠道疾病等影响铁的吸收,这些情况可能由长期使用抗酸药物、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引起,进而导致铁的生物利用率降低。

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这些慢性出血状况往往不易察觉,长期累积便会导致铁储备耗尽。

需求增加: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铁需求量增加,但摄入不足,这一阶段的人群由于生长发育、胎儿发育或乳汁分泌等原因,对铁的需求量大幅上升,若饮食中铁含量不足,则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二、症状篇

疲乏无力: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减少,氧气运输能力下降,从而引起疲劳,这种疲劳感常常是患者最早察觉到的症状,且不易通过休息得到缓解。

心悸、气促:心脏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加快心跳,导致心悸、气促,这些症状在患者进行轻微活动时尤为明显,严重时甚至可能在静息状态下也感到不适。

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减少,皮肤、黏膜颜色变浅,这种面色苍白可能是患者或缺铁性贫血的直观外在表现,尤其是在指甲床和口腔黏膜等部位更为明显。

神经系统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头痛、失眠等,这些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会对患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往往被误认为是精神压力或疲劳所致。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这些消化系统症状可能与缺铁性贫血导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铁的吸收。

三、诊断篇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月经史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铁摄入不足或铁丢失过多的风险至关重要,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第一步。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面色、指甲、舌质等,这些外在表现可以为医生提供直观的贫血迹象,有助于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指标,这些实验室检测结果能够为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提供量化的依据,是确诊的关键步骤。

骨髓穿刺:对于疑似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疾病,需进行骨髓穿刺检查,这一侵入性检查能够帮助医生排除其他类型的贫血,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四、治疗篇

铁剂治疗: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它能够直接补充体内缺失的铁元素,常用药物有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患者通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期且规律的服用。

饮食调理: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红肉、猪肝、鸡蛋、绿叶蔬菜等,这是辅助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铁的摄入量和吸收率。

输血治疗:对于重度贫血或急性失血患者,需进行输血治疗,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缓解贫血症状。

对症治疗: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治疗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等,这是缺铁性贫血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解决了导致铁丢失的根本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治愈贫血。

五、预防篇

均衡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铁的摄入。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的疾病。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寄生虫感染,减少铁丢失。

妇女保健:关注月经、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的铁需求。

结语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了解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远离缺铁性贫血的困扰。若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关爱健康,从关注血液中的“隐形杀手”开始。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