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糖尿病就有可能变成糖尿病肾病呢?首先,我们肾脏里面有一个结构叫肾小球,它是生成尿液的地方,糖尿病的病人血糖很高,就会造成肾小球的高灌注、高滤过。怎么理解呢?正常人的肾脏有个反馈机制,如果肾小球滤出的原尿多了,肾脏的血管就会自主收缩,让进入肾小球的血量减少,并且对原尿的再吸收也会增加,这样最终排出的尿液会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糖尿病肾病的时候,这个反馈出了问题,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原尿滤出多,重吸收也多,流到肾小球的血液也不减少,这就是高灌注、高滤过。长期的高负荷状态,让肾脏负担不断加重,到后面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肾小球病变;另一方面,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好,活性氧产生增多,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下降,肾小球系膜区的基质增多,导致肾小管和肾小球纤维化,这样就导致了糖尿病肾病。
根据最新临床糖尿病肾病的诊疗指南,糖尿病肾病分为四期:
第一期是高滤过期。就是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轻微的升高,排尿增多,出现一过性的微量蛋白尿,比如在激烈运动的时候,会出现微量蛋白尿。这是比较早期,如果及时干预,血糖控制的好,可以不发展到糖尿病肾病。
第二期叫早期糖尿病肾病期,或者叫微量白蛋白尿期。这个时期病人的尿微量白蛋白不是一过性的,而是长期存在,肾小球滤过率有轻微的下降或者正常,这时候我们就叫它微量白蛋白尿期,或者早期糖尿病肾病期,这就属于第二期了。
再往严重发展就到三期了,正式进入糖尿病肾病期。现在病人不是微量白蛋白尿,而是会出现大量蛋白尿。糖尿病肾病在一期二期的时候及时干预是可以逆转的,但是如果到了三期,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出现高血压,这时候肾小球滤过率越来越低,肾功能持续受损,一般就不能逆转了。
再进一步发展就是肾衰竭期。这个时候就需要替代治疗,就是我们常说的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或者是肾移植。
那糖尿病肾病该如何去治疗呢?首先是病因治疗,就是控制血糖,这是最主要的。一般要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这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对降糖药物敏感,容易出现低血糖,或者年龄比较大,或者合并心脑血管的问题,可以放宽到8.5%。另外就是控制血压,血压一般控制到140/90mmHg以下。如果年龄在65岁以下,降压没什么不舒服,最好控制到130/80mmHg以下。还有一个降脂,糖尿病肾病到最后很多都有血脂的异常,所以控制血脂也非常关键。如果病人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那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到1.8mmol/L以下;如果没有心脑血管并发症,就控制到2.6mmol/L以下。再一个就是饮食,除了减少热量的摄入,少吃多餐以外,糖尿病肾病如果发展到二期以后,要注意蛋白的摄入。如果肾功能正常,每天每公斤体重蛋白摄入控制在0.8克;如果肾功能有损害,就控制到0.6克。当病人进展到肾衰竭期,很多尿毒症并发症出来了,像营养不良、肾性贫血、钙磷代谢紊乱等,这些都要及时纠正。如果到了尿毒症终末期,就需要肾脏替代治疗了。
那么如何避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呢?首先,如果我们要注意及时定期体检,关注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和肾功能的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就要重视,尽早干预。前面说过,糖尿病肾病在一期二期的时候是可以逆转的,如果尿微量白蛋白或者蛋白肌酐比老是出现异常,我们就要高度警觉,及时的干预,更严格的去控制血糖,避免进展到糖尿病肾病阶段,也就可以避免发展到需要透析或者肾移植的地步。所以我们就是要早期发现糖尿病,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信号,然后早期干预,避免发展到不可逆转的这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