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的病因
1.真菌感染。足癣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红色毛癣菌,约占足癣病原菌的70%~80%。这种真菌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在人体足部这种环境下容易大量滋生繁殖。另外,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也可引起足癣。
2.诱发因素。(1)足部多汗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当足部出汗过多时,会使局部皮肤处于潮湿状态,为真菌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温床。据研究,足部多汗症患者患足癣的几率比正常人群高出数倍。(2)鞋袜因素也不容忽视。穿着不透气的鞋袜,会使足部汗液难以蒸发,从而增加真菌滋生。此外,与足癣患者共用拖鞋、脚盆等生活用品,也很容易被感染。(3)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受损,皮肤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足癣。
足癣的临床分型
1.水疱型:(1)症状表现:此型多发生在足跖及足缘。初起为成群或散在的小水疱,疱壁厚,不易破裂,疱液清亮。水疱可融合成较大的水疱,周围皮肤正常或微红。患者自觉瘙痒明显,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2)病理机制:水疱型足癣主要是由于皮肤癣菌在皮肤浅层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表皮细胞间水肿,形成水疱。
2.鳞屑角化型:(1)症状表现:好发于足跟及足缘侧面。表现为皮肤干燥、角质增厚、粗糙脱屑,冬季易发生皲裂,疼痛明显。患者瘙痒症状相对较轻,但由于角质层增厚,药物难以渗透,治疗相对困难。(2)病理机制:皮肤癣菌长期感染,刺激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同时由于局部皮肤的水分散失,导致皮肤干燥、角化过度。
3.浸渍糜烂型:(1)症状表现:多见于趾间,尤其是第3、4和4、5趾间。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及渗液,有明显臭味。患者瘙痒剧烈,常因搔抓而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淋巴管炎、蜂窝织炎等并发症。(2)病理机制:此型多因足部多汗、经常浸水,如长时间穿胶鞋或在潮湿环境中工作等,使局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增加,皮肤癣菌在这种适宜的环境下大量繁殖,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皮肤浸渍糜烂。
足癣的治疗
1.局部治疗:(1)外用抗真菌药物。①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等,这些药物对皮肤癣菌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使用方法一般为每日1~2次,涂抹于患处,疗程根据病情轻重而定,一般为2~4周。②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其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副作用相对较小。例如特比萘芬乳膏,每天1次外用,对于轻度足癣患者,通常1~2周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③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等,对于鳞屑角化型足癣,可先使用角质剥脱剂使角质层软化,再使用抗真菌药物。水杨酸软膏一般每晚1次外用,用药后可使用保鲜膜封包,增强药物效果。(2)外用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外用抗真菌药物时,应注意将药物均匀涂抹于患处及其周围1~2cm的正常皮肤,以确保彻底清除真菌。同时,应按照规定的疗程使用,即使症状消失后,也应继续用药一段时间,防止复发。
2.系统治疗:(1)口服抗真菌药物。对于严重的足癣患者,如累及面积较大、病程较长、外用药物疗效不佳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常用的药物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等。如特比萘芬片口服一般为每日250mg,疗程2~4周。(2)系统治疗的风险评估。在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前,需要对患者的肝功能评估、检查。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肝脏产生影响,尤其是肝功能异常者、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慎用或禁用。
3.联合治疗:对于一些复杂的足癣病例,如合并细菌感染、糖尿病患者的足癣等,可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即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与抗生素联合,或者口服抗真菌药物与外用药物联合使用。例如,对于浸渍糜烂型足癣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待渗出减少后,再使用抗真菌药物,同时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口服相应的抗生素。
足癣的预防
1.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洗脚,勤换鞋袜,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如棉质袜子和皮鞋或布鞋等。避免穿公共拖鞋,如在游泳池、浴室等公共场所,应自带拖鞋。
2.避免交叉感染。不与他人共用脚盆、擦脚巾等生活用品。家中有足癣患者时,应注意将其生活用品分开使用,并及时对其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如用含氯消毒剂浸泡脚盆等。
3.增强机体抵抗力。通过合理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可降低足癣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患者,应积极控制原发病,减少足癣的发病及复发几率。
总之,足癣虽然是一种常见且令人困扰的皮肤疾病,但并非无法根治。只要经过正规的治疗,并严格遵循治疗疗程,避免过早停药。同时,积极进行预防,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透气鞋袜,避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增强机体抵抗力等,就能有效地根治足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