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小儿腹泻,家长该怎么办
2024-10-15 14:37:14
作者:黄珍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人民医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在季节变换时更为高发。对于新手父母来说,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腹泻,往往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应对方法,大多数小儿腹泻都可以在家中得到有效管理和缓解。本文旨在提供一份简单易懂、实用有效的小儿腹泻家庭护理指南,帮助家长们科学应对,让孩子更快恢复健康。

一、认识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顾名思义,就是指儿童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如变得稀薄、水样,甚至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或黏液。腹泻时,孩子可能会伴有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

小儿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其次是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此外,消化不良、食物过敏、药物反应等也可能导致腹泻。了解病因有助于家长更准确地判断孩子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腹泻本身虽不是严重疾病,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孩子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

二、基础应对措施

1. 预防脱水

脱水是腹泻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家长最需警惕的问题。孩子腹泻时,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会导致脱水,表现为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等。

补液方法:

口服补液盐: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III,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腹泻治疗首选药物。按说明书上的比例将粉末溶解于温水中,让孩子小口慢饮,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自制补液:如果没有口服补液盐,可以自制米汤加盐溶液。具体做法是:取500毫升米汤,加入半茶匙(约2.5克)食盐,搅拌均匀后让孩子饮用。

补液量建议: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制定合适的补液计划。一般来说,每次腹泻后应补充50-100毫升液体,每天总补液量应达到孩子平时饮水量的1.52倍。

2. 饮食调整

腹泻期间,孩子的消化系统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仍然需要营养支持。因此,应继续喂养,避免过度限制饮食。

食物选择:选择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稀饭、面条、蒸蛋、蔬菜泥等。避免油腻、辛辣、高糖及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特殊饮食: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孩子,应暂时避免牛奶及含乳糖的食品,改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对于过敏性腹泻的孩子,应回避过敏原,如花生、乳制品等,必要时使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

3. 观察与记录

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尿量、大便次数及性状等。如果孩子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大便次数持续增多或性状恶化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详细记录孩子的腹泻次数、量、性状以及补液和饮食情况。这些信息在就医时能为医生提供重要参考。

三、家庭护理技巧

1. 卫生习惯:强调手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家长和孩子在饭前便后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孩子的玩具、衣物等要经常清洗消毒;避免让孩子接触不洁物品。

2. 腹部保暖:注意保持孩子腹部温暖,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可以给孩子穿一件宽松的棉质衣服,或在睡觉时用薄被盖住腹部。

3. 推拿按摩:简单的推拿按摩可以帮助缓解腹泻症状。家长可以用手掌逆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孩子的腹部,每次5-10分钟;还可以点揉神阙穴(肚脐中央)和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处),每次3-5分钟。

四、就医指征与注意事项

及时就医情况: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之一,应立即就医:剧烈腹泻、频繁呕吐、发热超过38.5℃、脱水体征明显(如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粪便带血或呈黑色等。

五、预防策略

1.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至6个月以上,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和营养成分,有助于预防腹泻。按时添加辅食,注意辅食的种类和量要逐渐增加,以适应孩子的消化功能。

2. 个人卫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等。家长在准备食物和喂食时要特别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3. 疫苗接种:根据当地疾控中心的建议,及时为孩子接种轮状病毒疫苗等相关疫苗,以降低腹泻的发生率。

六、结语

小儿腹泻虽然常见,但只要家长掌握了正确的应对方法,就能有效缓解孩子的症状,防止病情恶化。本文介绍了预防脱水、饮食调整、家庭护理技巧、就医指征与注意事项以及预防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应对小儿腹泻问题。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