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针灸治胃痛,轻松缓解不适
2025-02-21 10:48:32
作者:李雪英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中医医院

生活中胃痛已成为许多人难以避免的小烦恼。无论是由于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还是胃部本身存在炎症,胃痛总能在不经意间打扰我们的日常生活。面对胃痛,人们往往会选择服用药物来缓解疼痛,但长期依赖药物并非上策。其实,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针灸,为胃痛患者提供了一种自然、安全且有效的治疗选择。

一、针灸治疗胃痛的原理

中医学认为,胃痛的发生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瘀滞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功能受损,则水谷不化,气血生化无源,易导致胃痛等症状。针灸治疗胃痛,正是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改善脾胃功能,缓解胃痛。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针灸治疗胃痛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针灸刺激穴位时,会激发身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释放内啡肽等镇痛物质,减轻疼痛感受;同时,针灸还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胃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从而达到治疗胃痛的目的。

二、针灸治疗胃痛的常用穴位

在针灸治疗胃痛中,有几个关键穴位被广泛应用。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足三里是胃经的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刺激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对于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有显著效果。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中脘是胃的募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针灸中脘穴,可以直接作用于胃部,调节胃的生理功能,缓解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的功效。针灸内关穴,可以调节心神,缓解因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引起的胃痛。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虽然不能直接进行针灸操作,但可以通过按摩这些穴位来缓解胃痛。用拇指或食指轻轻按压穴位,每次持续数分钟,每日多次进行,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三、针灸治疗胃痛的流程

针灸治疗胃痛的过程并不复杂,但需要患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就诊前,患者需要向医生详细描述胃痛的症状、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以及伴随症状等,以便医生准确辨证施治。同时,患者还应告知医生自己的既往病史、过敏史以及正在服用的药物等,以确保治疗的安全。

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躺卧在治疗床上,医生会对选定的穴位进行消毒处理,然后使用一次性针灸针进行扎针。扎针时,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疼痛或酸胀感,这是正常现象。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扎针的深度和角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扎针后,医生会留针一段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期间患者需保持放松状态。

治疗后,患者可能会感到胃部舒适感增强,胃痛症状减轻。有时,治疗部位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疼痛、酸胀或淤青等反应,这些反应一般会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医生会嘱咐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四、针灸治疗胃痛的适用人群与禁忌

针灸治疗胃痛适用于大多数胃痛患者,特别是那些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希望寻求非药物治疗方法的患者。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针灸治疗。

孕妇、皮肤破损者、严重心脏病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及极度虚弱或精神紧张者不适合针灸治疗。过敏体质者需进行过敏试验。患者选择针灸治疗胃痛时,应选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五、结合其他疗法提升效果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减轻胃部的负担。在生活习惯上,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累,适量运动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寒着凉。同时,患者还应保持心情愉悦,减轻工作压力,通过听音乐、做瑜伽、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对胃部的影响。

结语

针灸作为治疗胃痛的有效方法,以其自然、安全的特点受到广泛认可。通过刺激穴位,针灸能够调和气血,缓解胃痛。但治疗需因人而异,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结合良好生活习惯和心理调适,针灸治疗将更好地为您的胃部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