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新生儿黄疸鉴别与护理
2024-10-15 15:54:45
作者:梁容容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

在临床上,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新生儿黄疸,它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现象,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黄疸正确的鉴别与科学的护理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深入解析新生儿黄疸的鉴别方法、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差异,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及预防策略,以期为家长和医护人员提供全面、细致的指导。

新生儿黄疸如何进行精准鉴别?

首先是生理性黄疸的辨识。生理性黄疸通常生后2~3天开始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开始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黄疸的程度较轻,先见于面部、颈、巩膜,然后遍及躯干与四肢,粪便呈黄色,经皮胆红素测定(TSB):24小时内<6mg/dl,48小时<9mg/dl,72小时<12.9mg/dl。早产儿黄疸程度较足月儿重,消退较慢,可延长至2~4周,此过程中,新生儿的食欲、精神状态及大小便均保持正常,无其他不适症状,对新生儿的健康无显著影响。因此,家长可通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变化及伴随症状,初步判断是否为生理性黄疸。

其次是病理性黄疸的甄别。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将视为病理性黄疸: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TSB>6mg/dl。2.足月儿TSB>12.9mg/dl,早产儿>15mg/dl。3.血清结合胆红素>1.5mg/dl。4.TSB每天上升>5mg/dl。5.黄疸持续时间长,>2~4周或进行性加重。6.黄疸退而复现;与生理性黄疸不同,病理性黄疸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异常症状,一旦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厥等症状应警惕核黄疸的发生,需引起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病理性黄疸的成因复杂多样如血型不合导致溶血(ABO/RH血型不合溶血)、各种原因导致感染(肺炎、肠炎、败血症)、G6PD缺乏、地中海贫血、红细胞膜缺陷、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因此,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疑似病理性黄疸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

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

生理性黄疸作为新生儿期的生理现象,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出现时间规律(出生后2~3天),高峰时间明确(4~5天),消退时间可预期(5~7天,最迟不超过2周),黄疸程度较轻且局限于面部、躯干及四肢。这些特点有助于家长和医护人员快速识别生理性黄疸,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过度治疗。

相比之下,病理性黄疸则表现为黄疸出现时间早(24小时内)、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长、甚至可能进行性加深、黄疸退而复现。病理性黄疸的成因多样,涉及遗传、感染、代谢异常等多个方面,如病理性黄疸不及时进行专业的治疗与护理将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与预后造成严重威胁。

怎样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全方位护理呢?

首先是生理性黄疸的日常护理,日常护理应以促进黄疸消退和预防并发症为目标。具体措施包括:1.合理喂养,保证肠道营养充分的摄入,促进肠道菌群的建立,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胆红素排出,减少肠肝循环。2.适当日光浴以促进皮肤胆红素的分解和排泄,建议每天日光浴时间30~60分钟,日光浴时注意遮挡眼睛,依据环境温度选择皮肤暴露的程度。3.密切监测黄疸的变化,建议每天社康监测黄疸指数。4.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居住环境清洁与卫生,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5.观察新生儿的黄疸伴随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病理性黄疸的患儿除了日常护理外需要更加专业和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具体措施包括:光照疗法、抗感染、碱化血液、免疫治疗等,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选择是否要进行换血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及黄疸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健康教育向家长普及黄疸的相关知识,教育家长如何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如何科学喂养等。同时,医护人员还需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其家庭必要的心理支持。

针对新生儿黄疸的并发症,应该怎样预防呢?

新生儿黄疸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胆红素脑病。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家长和医护人员需做到以下几点:加强监测,早期识别病理性黄疸病处理;科学喂养,多吃多排,减少肝肠循环而减轻黄疸程度;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与卫生,预防感染等不利因素的发生;对于疑似病理性黄疸的患儿,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

除了医疗护理外,医护人员还需关注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综合关怀问题:提供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为家长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提高家属对病理性黄疸识别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缓解其焦虑情绪;鼓励家长参与患儿的生活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新生儿黄疸作为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正确的鉴别和科学护理对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深入剖析,我们期望能够为家长和医护人员提供详实的指导,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新生儿黄疸的挑战,从而共同守护新生儿的健康与未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