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报告里看到“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字样,许多人心里“咯噔”一下,紧接着无数疑问涌上心头:这细菌严重吗?到底要不要治疗?对健康会有多大影响?想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得先认识一下幽门螺杆菌这个特殊的“小生物”。
认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听名字就知道它和胃关系紧密。它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着螺旋状或S形、弧形的独特身形,微需氧的它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空气中只能存活数小时,而胃里酸碱平衡的环境,却刚好是它的“安乐窝”。别看它身材微小,能耐可不小,凭借螺旋形结构更容易钻透胃黏膜,还会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来中和胃酸保护自己,就这样稳稳扎根在胃里。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症状表现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症状表现因人而异。有的人毫无察觉,就像身体没有被病菌入侵一样;有的人则会出现明显症状。比如消化不良,饭后常有上腹部饱胀感、嗳气,感觉食物堵在胃里不消化;胃痛也是常见症状,疼痛程度、时间不固定,可能隐痛、胀痛,也可能在空腹或进食后发作;口臭更是让患者困扰,刷牙、嚼口香糖都难以去除,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不仅在胃里,还会在口腔牙缝、舌苔等部位寄生,分解口腔内残留食物产生难闻气味。
感染幽门螺杆菌和疾病的关系
感染幽门螺杆菌和许多胃部疾病紧密相连。胃溃疡的发生,幽门螺杆菌是重要“元凶”。它破坏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酸趁机侵蚀,形成溃疡,患者会反复出现规律性上腹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极高。它长期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使其防御能力下降,胃酸刺激下就容易形成溃疡,引发疼痛、出血等症状。
更让人担忧的是它和胃癌的关联。幽门螺杆菌是第Ⅰ类生物致癌因子,它引发的炎症会让胃部细胞反复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基因容易突变,增加胃癌发病风险。从浅表性胃炎,发展成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可能恶变为胃癌,这一过程幽门螺杆菌在背后不断“推波助澜”。除了胃部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和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它影响铁的吸收,导致贫血;还可能干扰免疫功能,引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感染后幽门螺杆菌要不要治疗
面对这样一个“麻烦制造者”,感染后到底要不要治疗?答案是多数情况下需要。对于已经确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治疗幽门螺杆菌是必需的,能促进溃疡愈合、降低胃癌复发风险、改善淋巴瘤病情。有消化不良症状,如反复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又检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患有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的患者,治疗能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降低胃癌发生概率。另外,家里有胃癌家族史的感染者,由于遗传因素加上幽门螺杆菌感染,患癌风险大增,积极治疗很有必要。还有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的人,治疗幽门螺杆菌可以预防药物引发的溃疡等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年纪很大、身体状况差,有多种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治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医生会综合评估,可能不建议治疗;还有一些没有任何症状,且没有上述高风险因素的年轻人,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定期观察或择期治疗的建议。
目前,治疗幽门螺杆菌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的方案,疗程一般10~14天。治疗期间,患者要严格按医嘱按时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否则容易导致治疗失败、细菌耐药。治疗结束后,也不是一劳永逸,要在停药4周后复查,确定是否根除成功。即便成功根除,也要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不吃生冷食物,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
感染幽门螺杆菌多数情况下需要积极治疗,这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做法。了解相关知识,配合医生治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守护胃部和全身健康。
(长沙市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
龚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