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血常规的意义与常见指标解读
2025-03-04 16:14:34
作者:严渝文
作者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

血常规,作为医学检验中最基础且应用广泛的一项检查,犹如一把钥匙,帮助医生打开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大门。它通过对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检测和分析,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一、血常规的重要意义

1.疾病的早期筛查:许多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血常规中的某些指标却可能已经出现异常。例如,白血病患者在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通过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能够在疾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就发现潜在问题,为早期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2.诊断多种疾病:不同的疾病会导致血常规指标呈现出特定的变化模式。像贫血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指标会下降;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会有所改变。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疾病进行诊断。例如,对于一位发热、咳嗽的患者,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方向。

3.监测治疗效果: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血常规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工具。比如,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在补充铁剂治疗后,通过定期检查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的上升情况,可判断治疗是否有效。若治疗有效,指标会逐渐恢复正常;若无效,则需调整治疗方案。

二、常见指标解读

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御病原体的入侵。正常成年人白细胞计数参考范围为(4~10)×10⁹/L。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见于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如肺炎、阑尾炎等;也可见于严重的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接触放射线或使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氯霉素)等有关。

白细胞分类: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常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多见于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等;单核细胞增多,可能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等有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寄生虫感染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相对少见,可能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等有关。

2.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输送到全身组织。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参考范围为(4.0~5.5)×10¹²/L,成年女性为(3.5~5.0)×10¹²/L。红细胞计数减少,常见于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红细胞计数增多,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如严重呕吐、腹泻导致血液浓缩)和绝对性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其含量与红细胞数量密切相关。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参考范围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血红蛋白降低同样提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可将贫血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例如,血红蛋白90~110g/L(女性)或90~120g/L(男性)为轻度贫血,60~90g/L为中度贫血,30~60g/L为重度贫血,低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

3.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常成年人血小板计数参考范围为(100~300)×10⁹/L。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血小板计数增多,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也可能在急性感染、急性失血后等情况下出现反应性增多。

血常规中的这些常见指标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然而,单纯依靠血常规指标并不能确诊所有疾病,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以及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了解血常规的意义和常见指标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为后续的诊断与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