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胆结石的成因及非手术治疗方法
2024-10-30 17:34:32
作者:席斌
作者单位:阆中市中医医院 普外科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在胆囊或胆管中,是胆汁中的某些成分在异常情况下结晶沉积所形成的硬块。根据成分,胆结石可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两种类型。很多人即使患有胆结石也可能长期无症状,但一旦引发胆绞痛等症状,则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胆结石的成因及其非手术治疗方法。

一、胆结石的成因

胆结石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胆汁成分失衡:胆汁的主要成分包括胆固醇、胆盐和胆色素。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成分相互平衡,胆固醇被胆盐溶解在胆汁中。当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胆盐含量不足时,胆固醇便会在胆囊内沉淀并逐渐形成结石。肥胖、高脂饮食、胰岛素抵抗等因素会增加胆固醇的分泌量,从而提高结石形成的风险。

胆囊功能障碍:胆囊的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并在进食后将胆汁排入小肠,帮助消化脂肪。如果胆囊的收缩功能出现问题,胆汁不能及时排出或胆汁长期滞留在胆囊中,就会促使结石的形成。胆囊收缩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包括饮食不规律、禁食过久、怀孕等。

胆管阻塞或炎症:胆管中的炎症或梗阻也可能导致胆结石的形成。当胆管发炎时,胆汁流动受阻,胆汁中的成分容易凝结,形成胆色素结石。这种类型的结石在患有肝硬化、胆管感染或贫血症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遗传因素:胆结石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胆结石病史,下一代罹患该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此外,不同人种的患病率也有所差异,研究发现,某些人群(如北美原住民)的胆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其他危险因素:胆结石的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增高(如服用避孕药或怀孕)、糖尿病、快速减肥或肥胖等。饮食中的高脂肪、高胆固醇和低纤维含量会增加胆结石的风险,而缺乏运动也被认为是一个潜在因素。

二、非手术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胆结石患者,非手术治疗通常是首选方案。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药物溶石疗法:药物溶石疗法主要是通过口服溶解胆固醇结石的药物,如熊去氧胆酸(UDCA)或鹅去氧胆酸(CDCA)。这些药物能减少胆固醇的分泌,逐渐溶解已经形成的小胆固醇结石。药物溶石疗法通常适用于那些结石较小、无急性症状且希望保留胆囊的患者。然而,药物溶石疗法需要长期服药,疗程通常为6个月到2年,疗效因人而异,而且存在复发的可能性。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体外冲击波碎石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外部的冲击波将胆结石击碎成较小的碎片,从而使其能够顺利随胆汁排出体外。这种疗法主要适用于较大的胆固醇结石,特别是那些因某些原因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该治疗方法的优点是无创、痛苦较小,但同样存在结石碎片未能完全排出的风险,且后期仍可能复发。

胆道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道内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技术,主要用于处理胆管结石。通过将内镜插入胆管,可以直接取出结石。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胆管结石或胆道梗阻的患者,它能够有效解除阻塞并避免手术创伤。然而,对于胆囊内的结石,ERCP疗法并不适用。

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和辅助治疗胆结石的重要手段。患者应尽量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蛋黄等,而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同时,规律进餐有助于促进胆汁的排放,减少胆汁滞留的机会。此外,适当锻炼、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内也能降低结石的发生风险。

定期监测与观察:对于无症状的胆结石患者,医生通常建议定期监测,而不是立即采取手术或其他治疗措施。这种"观望等待"的策略可以在结石不引发症状的情况下,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手术。医生会通过定期超声检查或其他成像技术来评估胆结石的大小和位置,一旦发现异常变化或出现明显症状,再考虑进一步干预。

三、预防胆结石的措施

虽然胆结石的形成与遗传和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但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风险。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预防方法:

保持健康体重:过度肥胖或快速减肥都会增加胆结石的风险,建议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来维持健康的体重。

饮食均衡: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可以帮助减少胆固醇的沉淀。

避免长期禁食:长时间不进食或节食会导致胆汁滞留,从而增加胆结石的发生风险,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有助于胆囊的正常排空。

四、结论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但潜在危险的疾病,其形成与胆汁成分的失衡、胆囊功能障碍及代谢问题密切相关。对于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方法提供了有效的选择,包括药物溶石、体外碎石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在预防方面,健康的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健康体重是有效的手段。对于有症状或结石较大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以免延误病情。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