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常见慢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与预防
2023-12-01 17:09:45
作者:谭静
作者单位:阿坝州汶川县人民医院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慢性疾病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慢性疾病是指持续时间长、发展缓慢、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癌症等。

随着生活状况的改善,慢性病发生率逐渐上升、死亡率增高,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饮食高脂高糖,不吃低纤维饮食,沉迷网络和手机,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造成了慢性病的增长,体检次数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它们对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我们可通过早期筛查和预防,有效地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慢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与预防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的早期筛查与预防

1.早期筛查:定期进行血压、血脂和血糖检测是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心电图、心脏彩超、头颅CT等检查也有助于发现心脑血管的异常。此外,C反应蛋白和血同型半胱氨酸等生物标志物也可用于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预防方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心理健康。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危险因素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此外,增加富含欧米茄-3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如深海鱼、亚麻籽油等,也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预防

1.早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有家族史的人,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糖尿病风险评估问卷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此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检测也可用于评估糖尿病风险。

2.预防方法:低糖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以考虑进行基因检测,以制定个性化的预防策略。

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筛查与预防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早期筛查:肺功能检查是发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有症状的人群,如咳嗽、气喘等,应进行肺功能检查,此外胸部X光和CT检查也有助于发现肺部异常。

2.预防方法:戒烟是预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键。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加强锻炼,提高心肺功能。对于患有过敏性疾病的人群,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

四、癌症的早期筛查与预防

癌症的成因还无法完全确定,和环境、遗传因素都有关,它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早期筛查和预防对于提高癌症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1.癌症警告症状:大小便习惯的改变;皮肤伤口和胃部溃疡迟不愈合;身体特定部位疼痛久未改善;不正常出血或有分泌物流出;乳房、睾丸或其他组织器官的肿胀、增厚或实质硬块的存在;吞咽功能或胃肠道消化异常;身上表皮各种痔或疣的新进变化;不停歇的长久咳嗽或声音沙哑;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烧或全身倦怠久未改善;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久未改善。

2.早期筛查:根据癌症类型和风险因素,选择适当的筛查方法。例如,乳腺癌可通过乳腺超声和钼靶进行筛查;宫颈癌可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进行筛查;肺癌可通过低剂量螺旋CT进行筛查;结直肠癌可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进行筛查。肿瘤标志物检测也是一种重要手段。

3.预防方法:戒烟限酒,避免接触致癌物质。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熏烤、腌制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高脂肪和高热量食品的摄入。避免过度暴晒,规律运动。接种疫苗,如乙肝疫苗和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都有助于预防相关癌症。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癌症患者的人群,可以考虑进行基因检测,以制定个性化的预防策略。

结论

慢性疾病的关键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在于自我保健,可通过定期体检、自我保健充分参与到自我健康管理中来,通过自身的努力迈开腿、管住嘴,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慢性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意识,把慢性疾病减少到最低程度,达到全民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